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珍。它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其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
永樂宮整個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內(nèi)壁畫共計403.34平方米。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人物的服飾圖案在整幅壁畫中占據(jù)了很大面積。壁畫中人物服飾的造型、裝飾均秉承了唐宋兩代的風格特征,壁畫中氣勢宏偉的群神朝拜圖更是古代皇家禮儀的輝煌再現(xiàn)。服飾作為一個時代特有的文化符號,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它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歷史及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所以通過對壁畫中人物服飾造型和裝飾的變化來探析古代社會的歷史人文社會的真實面貌,是我們挖掘研究古代壁畫價值的另一個重要方式。壁畫中有286位神仙,而且神態(tài)各有不同,所穿服飾更是豐富多彩,精美絕倫。然而仔細觀察,壁畫中的人物服飾雖然各有千秋,但每幅壁畫中都有獨具代表性的人物和服飾。它所描繪的題材與圖案是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和藝術(shù)背景的珍貴資料,所以說它的存在對我們研究古代壁畫永遠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永樂宮壁畫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
永樂宮壁畫誕生于元代。而元代的社會背景又不同于其他朝代。自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至1368年元朝滅亡期間,所有的蒙古族統(tǒng)治者雖然對宗教持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但更傾向于藏傳佛教。道教在此期間曾經(jīng)一度遭到統(tǒng)治者的排斥,也曾因傳道者與統(tǒng)治者之間的特殊關(guān)系而得以發(fā)揚光大。因此,作為道觀的永樂宮時建時停,歷時一百余年才建成。時斷時續(xù)的建造過程也使得永樂宮壁畫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
為了加強統(tǒng)治,元代統(tǒng)治者實行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將國人分成四等:一是蒙古族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鶻等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三是漢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來金朝統(tǒng)治下的漢人;四是南人,主要是長江以南的漢人和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而中原文人多為漢人,在元代的地位之低是其他朝代所罕見的。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永樂宮壁畫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反映。從永樂宮壁畫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等級制度的烙印。壁畫中,凡大帝、王母均是身材高大、小眼睛、大臉盤,近似于蒙古人的長相。色目人在元代也占據(jù)高位,而且很多當政的色目官員對中原傳統(tǒng)文化懷有成見,對中原的儒士也是輕視甚至敵視。在永樂宮三清殿的《朝元圖》里,我們可以明顯感到色目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南人及華北漢人雖處于社會的底層,但人口卻占全國的86%。對于外族的入侵,他們反抗不成,只能無奈順從。當時做官的漢人既要防備蒙古族官員與色目官員的算計,又要承受被漢人稱為“漢奸”的打擊。他們內(nèi)心的孤獨與痛苦從壁畫中一些文官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三清殿壁畫中的人物,除了蒙古族人、漢人、色目人以外,還有中亞人、西南亞人、歐洲人等。這是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后,版圖空前廣大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