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塑《試木屐》
泥塑是一種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民間手工藝,或素或彩,俗稱“泥玩”、“彩塑”。據說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泥塑甚得百姓喜愛,最著名的要數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
一組描寫昔日廣州市井風情的泥塑作品,人物栩栩如生,內容幽默諧趣。西關少女、人力車夫、剃頭師傅、茶樓伙計、唱粵曲、賣荔枝、賣雞公欖……,好一幅充滿市井趣味的南國風情畫卷。略帶夸張稚拙的手法藏雅于俗、寓美于丑,讓人看后會心一笑。泥塑為藝人萬兆泉所作。文人廖陵思配上充滿嶺南民間粵語口水歌味道的詩文,使諧趣的泥塑更為風趣。

泥塑《顧此失彼》:“門前一張小板凳,放了肉菜又擺飯。引來雞貓齊搗蛋,捧起飯碗肉菜翻。”小童之窘態讓人忍俊不禁。

泥塑《阿香》:“十八正是好年華,臉搽胭脂頭戴花。搔首弄姿真煩燥,只因未見心上人。”西關少女的青春躁動活靈活現。

泥塑《吮田螺》:“炒熟田螺兩三斤,螺味傳來香噴噴。吮著幾碗唔知飽,食完又去做搬運。”田螺嗎那味道啊,讓人回味
無窮!




泥塑《肥水不流別人田》

泥塑《量衣》,廣州早受西方文化和服飾影響,裁縫業十分興旺。

泥塑《雞公欖》,雞公欖是用上好的白欖經過復雜的工藝腌制加工而成,甜的是和順欖,咸的是甘草欖,辣的是辣椒欖。入口清甜爽脆,回味無窮,深受老廣州人的喜愛。賣欖人把一只色彩繽紛的紙扎大公雞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再用一條過肩帶把“彩雞”提起來。把賣的欖放在“雞腔”內,然后吹起嗩吶模擬公雞的叫聲沿街叫賣,引得孩子們追賣。

泥塑《一車走天涯----日求兩餐》,舊時大板車是廣州常見運輸工具,車夫為每天兩餐勞累奔波。

泥塑《一家之主》,粵語“一生兒女債”,千家萬戶的父母無不無怨無悔任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