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是位于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立美術館。創辦人為小山美秀子,美術館由貝聿銘設計。館藏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的藝術品。
她的收藏是從1941年開始的,一開始收集的是日本古茶道器物,后來就轉移為以東歐、亞洲、中東各地的古物。那個時代,世人皆知正是日本軍人的鐵蹄踐踏大半個亞洲的時候,所以,不得不說隨著日本軍隊的腳步,像美秀美術館館主這樣的私人收藏家的收藏也越來越豐。現在也很難追索他們的這些藏品都來自何處,哪些是軍隊掠奪而來,哪些是戰亂所失之市場的。

東周橢圓形帶蓋的鼎 高17厘米 直徑16厘米

商代晚期安陽出土酒器,高32厘米 直徑25.1厘米

長江流域出土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酒樽 高16.3厘米 腹部寬8.5厘米

西周早期象形酒樽 高17.8厘米 腹部寬7.2厘米
這個象樽,象身上馱著個酒罐,形制少見。表面裝飾系貼片鑲嵌,其工藝顯然與第一件金絲鑲嵌的鼎不一樣。按照明代高濂的說法,這是商代裝飾的特征。日本人把它定為西周早期,其依據大概是認為其造型更寫實仿真。
中國玉器表面上確實有一個抽象到寫實的發展過程,產生這個現象的真正原因是玉器加工難度高,因為玉石太硬了。其實抽象是比寫實更高級的能力,所以中國早期形態混沌的玉器不能認為是抽象感念產生的。
青銅器一類是鑄造生產的,所以一開始就具有形制規整,造型豐富,寫實的能力。所以日本人的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確,雖然他們中的有些人畢生研究中國文物,其能力非常強,看法非常獨到。



春秋戰國時期鳥形油燈盞 高度23.3厘米
根據這件鳥形器的上下盞,我認為這個時期如果已經有銅鏡也是很正常的。


東周晚期的一對銅臥狀公牛 高5.7厘米 長15厘米 寬度8.4厘米
這對銅牛的紋飾也是片狀鑲嵌,這類器物國內極為少見。



東周嵌銀銅質雙身虎
此件之造型極為美觀,疑是給后人創造出西王母虎形豹尾形象的啟示。整器紅銹綠斑配合千年不變的銀片光澤,為極美品


東周晚期或漢早期嵌金銅質獨牛腿人首酒器三具 其中一足上有銘文
這組銅器世所罕見,人物面部造型極為生動,富于神韻,熟悉人種學的人大概都可以分辨出這是中國哪個地區的人氏。以牛足為承重腿,主要還是反映了在農耕文化中人與牛的親密關系,因此這三具銅器可以理解為在田野上春耕時三位憨厚的農民相聚相戲的場面,看著這三具銅像似乎能聽到遠古的呼喚。


東周晚期螭龍形鉤具一對
這對鉤具造型精美,材質精良,也有鑲金。我國的專家有一種說法認為螭龍的形象出現于漢代,但是按日本收藏的這一對明顯的工藝與上面一些鑲金銅器有類似之處。因此定為東周晚期還是比較適當的。所以說依據形制斷代固然重要,有時因為孤陋寡聞也會出現武斷。


東周晚期一個圓形蓋子 高3.6厘米 直徑13厘米
這是一個器物的蓋子,如果整器還在那該是何等的精美。上面的紋飾應該是一條神龍,然見其尾,不見其首。中國有一句成語叫神龍見首不見尾,其實周易八卦中的說的是:見群龍無首。所以這個蓋子的紋飾也反映了一種哲理。



東周晚期容器,高31.4厘米
這件器物上面鑲嵌有綠松石一類的寶石,細看各個部位明顯有西亞風格,頂蓋的中央有一類似后世佛教的圖案,壺身上既有中國龍圖案,又有類似于西洋十字架的圖案,所以這件器物具有非比尋常的研究價值。

漢代獨角雙足神獸形器一對 高9.8厘米
一般說來中國神話出現的較晚,漢代開始逐步形成體系,所以像這樣的器物出現的較晚是符合當時的情形的,只是這一對神獸似乎很難定名,獨角、狗臉、長尾、四爪,這類的東西很少見。
形象上雖然不甚精致,但是二獸似在爭議的場面十分生動,為難得的重在內涵的佳作。



漢代龜狀銅質香薰
這件香薰形狀是一個非常飽滿的龜類,開孔在底部,這有點怪。從工藝上來講其造型之生動直超現代。而且也是鑲金器,因此應是皇家之物。


戰國時期狩獵紋鑲金銅鏡 直徑17.5厘米
日本美秀美術館藏中國古代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