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迦殿主尊背壁后為一葉觀音,高廣3.4米,觀世音菩薩為攝化眾生而自在示現(xiàn)三十三種妙相,第十三種形象即為一葉觀音,觀音用圓雕手法塑造,單腿盤坐,衣帶飄揚,乘一葉紅色蓮瓣于波濤上,神情安詳自若,與波濤洶涌的海浪形成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四周塑羅漢各踏獸座、蓮座,有護持菩薩,尋聲救苦,普度眾生,脫離苦海;更有韋馱天將乘云而來。菩薩兩旁梁下,有三層石臺,各有騎獸六臂明王五尊,下有力士托腳,另有脅侍六尊。














中軸線上第二進院落為正北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廡的千佛、菩薩二殿,布局較為寬敞。大雄寶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椽,梁架結(jié)構(gòu)、斗拱、門窗裝飾及屋脊吻獸皆為典型明代風格。大雄寶殿即是正殿,大殿中有報身佛、法身佛、應(yīng)身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