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是一門神圣的藝術,早年在佛教傳入中國時,佛像也隨之而來。據說,中國最早的佛像出現于漢代,在不同的地區和環境,可見到摩崖造像、石刻造像、銅鎏金造像等多種佛像藝術形式。在首都博物館里收藏的古代佛像,不論造像大小,件件堪稱精美絕倫。

大肚彌勒佛像
明(公元1368-1644年)銅 彌勒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有兩種身份,即現在為菩薩,未來將接替釋迦牟尼佛的佛位,為未來佛。其形象有多種,但常見為他的化身――五代浙江奉化僧人契此(俗稱布袋和尚)形象。此像即為彌勒佛化身形象。彌勒游戲坐姿,滿臉堆笑,身披袈裟,袒露胸腹,右手持念珠,左手按在一只老虎頭上,雕鑄精美,形象生動,在現存的彌勒造像中堪稱精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左右各有一脅侍坐像,左脅侍頭纏巾,身著交領長袍,右手置頭右側,呈思維狀,為思維彌勒;右脅侍坐在老虎身上,頭梳兩個朝天髻,右手持經卷,是羯磨札拉居士。這組造像形象生動活潑,題材少見,對研究彌勒造像題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佛像最大的魅力就是這副坦然自若的神情,看看這尊佛像的刻畫,彎眉細眼,高鼻下猶如花瓣般的唇,樣貌中透著端莊與平和。佛像是受人膜拜的神,這樣坦然自若的神情,如何叫人不心安。

銅鍍金釋迦摩尼佛像
吐蕃時期(7-9世紀)尼泊爾風格這尊像跏趺端坐,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像標準形象。頭飾螺發,頂現球狀大肉髻。高鼻深目,雙目俯視,神態超然。面部輪廓清晰有力,刻畫極其生動。身著袒右肩袈裟,衣質薄透貼體,衣紋呈均勻的水波狀分布,具有印度多藝術的明顯特點。鑄胎厚重,體量高達,是一尊難得的藏傳早期造像珍品。

銅鍍金上樂金剛像
明 西藏 雙身本尊像俗稱“歡喜佛”,造像表示的不是世俗形式,而是一種宗教思想和哲理,分別代表方便和智慧,方便智慧合一代表佛教的最高諦理和修行境界。

彌勒菩薩像
明 西藏 彌勒是梵語音譯,意譯“慈氏”,具菩薩和未來佛兩種身份。此尊頭戴五葉寶冠,頂束發髻,大耳下飾有圓環狀耳環。面相慈和寧靜。上身袒露,佩戴項圈、瓔珞,肩披帔帛,下身著裙,衣紋寫實,腰間束聯珠式帶。雙手當胸結說法印,手中各捻一蓮花,左肩花上置凈水瓶,右肩花上置佛塔,為彌勒身份的重要標識。坐于方形四足臺座上,雙腳下垂踩蓮花。這種坐勢稱善跏趺坐,為彌勒像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