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豆”陶量 戰國·齊,山東臨淄出土。此器當是戰國時齊國量器,廣口、深腹,高11.6厘米、口徑14.9厘米,容1300毫升。壁上有印文兩處。一處陽文“公豆”二字;另一處陰文,字跡不清。

“公區”陶量 戰國·齊,山東臨淄出土。此器高17厘米、口徑20.5厘米,容4847毫升。廣口,深腹,腹部有繩紋,壁上有戳印銘文兩處。一處陽文“公區”,另一處陰文“ 里人 ”,器形和印文與公豆陶量相似。
據《左傳·昭公三年》記載,齊國容量單位有豆、區、釜、鍾。“公豆”、“公區”大概是齊國通用的量器。
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中國古量器的起源很早,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許多陶罐、陶缽之類的容器。由于當時還沒有文字,無法確證這些器物的具體使用范圍。但根據原始人群分配方法,可以設想當時有某些器物是用作統一分配的專用器具,這些容器應該是量器的前身。
目前已搜集到的戰國量器及容器上刻有容量的器具共60余件,參照文獻可以歸納出以下各國的容量單位名稱和單位量值:齊國以豆、區、釜、鐘為單位,每釜約合 20580毫升;燕國以觳為單位,每觳約合1766毫升;趙國、韓國以斗為單位,每斗約合1700和1750毫升;魏國以斛、斗、益為單位,每益約合225毫升;東周以斛和斗為單位,每斗約合1950毫升;秦國以升、斗、斛為單位,每升約合 202毫升。
秦孝公即位以后,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平斗桶權衡丈尺”,統一了秦國度量衡,并在單位制的確立、度量衡科學技術的研究及器具的制造等方面均有很大貢獻,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打下了基礎。(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