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分治時期(公元9世紀-13世紀)
吐蕃分治時期指吐蕃王朝滅亡到元代統一西藏這段時期。這一時期的佛像藝術仍然接受外來藝術的影響,但同時已開始融入藏地藝術因素,體現出鮮明的藏民族文化特色。由于政治上分疆割據、宗教上流派紛繁,佛像藝術趨向多元化發展,不同地域因不同的外來藝術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貌,有帕藏(印度帕拉-西藏)、尼藏(尼泊爾-西藏)和克藏(克什米爾-西藏,又稱“藏西”)等多種藝術風格盛行。

1、吐蕃分治時期 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這尊佛像全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頭飾螺發,面容俊美。身著袒右肩袈裟,衣質輕薄貼體。左右手分別結禪定印,觸地印。臺座正面中央刻金剛杵,左右各雕一神像:右地神,現半身為釋迦佛成道作證;左女魔王,是詰難佛陀證道的外道。身后飾火焰紋頭光、背光。比例合度,風格古雅,是一尊難得的藏傳早期造像珍品。

2、吐蕃分治時期 銅泥金彌勒菩薩像 藏西風格

3、吐蕃分治時期 銅泥金蓮花手菩薩像 藏西風格

4、吐蕃分治時期 銅鍍金不空成就佛像

5、吐蕃分治時期 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帕拉-西藏風格

6、吐蕃分治時期 銅鍍金虛空藏菩薩像 尼泊爾-西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