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宮廷造像具體指明代永樂和宣德兩個時期宮廷“御用監”制作的藏式佛像,主要用于賞賜當時烏斯藏上層僧侶,為朝廷推行的宗教籠絡政策服務。明代宮廷造像融漢藏藝術于一體,造型大方,風格純熟,做工精細,用材講究,即具極高藝術價值,又有重要歷史價值,是當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歷史見證。

1、明 永樂 銅鍍金金剛手菩薩像 北京宮廷

2、明 永樂 四臂文殊菩薩像 北京宮廷

3、明 永樂 銅鍍金大日如來像 北京宮廷

4、明 永樂 銅鍍金彌勒菩薩像 北京宮廷

5、明 永樂 銅鍍金金剛持像 北京宮廷

6、明 永樂 銅鍍金不動佛像 北京宮廷

7、明 成化十四年 銅漆金釋迦牟尼佛像

8、明 宣德 銅鍍金文殊菩薩像 北京宮廷
明代宣德時期,宮廷造像在承襲明永樂后期風格的基礎上,略有一些變化;造像軀體趨于肥胖,面相更趨漢化,蓮花瓣更加寬肥飽滿,蓮瓣頭部的卷草紋更加繁復,衣紋質感也更加強烈。這些變化都與漢地藝術的影響密切相關。

9、明 宣德 銅鍍金金剛薩埵像 北京宮廷
明代宮廷造像支撐后,都要在蓮花座部位裝進一些佛教圣物,成為“裝藏”。因各種原因,現在留存下來的宮廷造像大多沒有裝藏。這尊像保留了完好的裝藏。在蓮花座底部有封蓋封護,封蓋用剁口法固定,上面刻有羯磨杵圖案,并殘留有用于封護的朱砂。反映了明代宮廷造像封藏的工藝特點。

10、明 銅鍍金大威德金剛像 西藏
大威德金剛是無上瑜伽部本尊之一,為藏傳佛教中最復雜的一尊造像,共有九個頭,三十四只手,十六條腿。正面為牛頭,所以又稱牛頭明王。這些復雜的特征都有象征意義:九面代表九部佛經;二牛角象征佛教的真俗二諦;三十四手加上身、口、意三業象征佛教修行的三十七通品;十六足表示十六空。這尊像充分體現了藏密本尊像的象征主義特色。大威德金剛屬父續部密法,藏語音譯為“多吉久謝”,意為“怖畏金剛”,漢譯為大威德明王,也有稱“閻摩敵”、“能怖金剛”的。其特點為:能調御諸方;能號令世間和出世間所有神祗;其大悲和平等性如山岳,不搖不動;能化為三世諸佛,等等。

11、明 銅鍍金金剛亥母像 西藏
金剛亥母是勝樂金剛的明妃。此尊頭戴骷髏冠,三目圓睜,目光平視,頭的一側有一豬頭突出。上身赤裸,胸前飾一組瓔珞。豐乳細腰,身作舞蹈狀,單足屈立,左腳踏一仰面人。右手持月刀,左手持嘎巴拉碗,左臂環抱骷髏杖。身掛五十人頭骨項鏈,身后彩帶飄舞,動感十足。此像具有明代早期風格。

12、明 銅鍍金瑪爾巴像 西藏
瑪爾巴(1012—1097),本名卻吉羅追,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創始人,藏傳佛教史上著名的譯經大師。土觀《宗派源流》總結其一生佛學成就說:“他初從卓彌學梵文,以后三赴天竺,四赴尼泊爾,參訪了班欽那諾巴、麥哲巴、吉譯智藏、大成就寂賢等大善知識108人,盡學《集密》、《勝樂》、《喜金剛》、《摩訶摩耶》、《四座》等大瑜伽父續母續之講解、教授、實修等,悉數翻譯流布,依彌勒巴生起大手印的徹底證悟。”他一生沒有出家,因此他的藝術形象亦為在家居士形象。其形象特點是頭發散披,為此派祖師形象的共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