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元時期(公元907-1368年)
唐末以后,在時代政治、經濟和人們審美觀念的影響下,佛像藝術開始追求表現人物內心情感和外在性格特征的寫實風格。宋代首開寫實之風,遼、金積極仿效,元代承其余韻,共同創作了大量清新自然、生動傳神的藝術杰作。雖然北方民族的審美觀念與藏傳佛教藝術分別對遼、金和元代的佛像藝術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并未改變寫實成為這一時期佛像藝術風格主流的趨勢。

1、遼 石經幢
此為經幢的一部分,四面柱狀體。四面各刻一尊佛像,為四面佛,即東方香積世界不動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四佛像皆頭飾螺發,身著袒右肩袈裟,頭頂肉髻平緩,胸部肌肉寫實,體現了遼代佛像的鮮明特點。

2、北宋 銅釋迦牟尼佛像
宋代開創了我國佛像藝術以寫實為主的新風尚,在這種藝術風尚的影響下,佛像不再是高居神壇不食人間煙火的理想化身,而是現實人物的形象,在容貌及衣飾上都表現出濃郁的現實社會審美情趣。這尊造像是宋代寫實風格的代表作。

3、元 黃綠釉陶釋迦牟尼佛像

4、元 準提觀音菩薩銅鏡
準提菩薩漢譯有準胝觀音、準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準提菩薩為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在中國佛教徒的心目中,準提菩薩是一位感應甚強、對崇敬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更是三世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無量,功德廣大、感應至深,滿足眾生世間、出世間的愿望,無微不至的守護眾生。準提菩薩圖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種。不過,一般佛教徒所供奉的圖像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為多。

5、宋 仿南朝 觀音菩薩像

6、宋 仿北朝 釋迦牟尼佛像

7、宋 仿唐 銅觀音菩薩像

8、宋 仿北朝 銅阿彌陀佛像

9、宋 銅觀音菩薩像

10、遼 銅觀音菩薩像

11、遼 銅阿彌陀佛像

12、元 青釉釋迦牟尼佛像
這尊像頭頂肉髻微隆,面相沉靜。上身披雙領下垂式袈裟,下身著裙,胸前飾有寓意吉祥的“卐”字符號。跏趺端坐,雙手結禪定印。臉、胸及手裸露部分不施釉,呈赭褐色。蓮座下承以束腰六棱形基座,基座上層六個棱面印各種花卉,束腰部分飾卷草紋,下為垂云紋。體現了元代佛像注重世俗情趣的藝術特點。

13、遼 石雕舍利函
這件石函呈長方形,中央凹槽奉置佛舍利。四側面分別刻有釋加牟尼佛涅槃(正面)、纏裹世尊(右側)、升棺說法(左側)、荼毗(音圖皮)舍利(背面)。畫面人物眾多,內容豐富,雕刻精美,形象生動,對研究遼代佛像藝術的風格與題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4、金末元初 石雕高僧像
這尊像跏趺端坐,面形圓潤,雙目炯炯有神,嘴角略露一絲微笑,軀體肥胖,大耳垂肩,身披袈裟,右手當胸佛珠,形象生動傳神,是一尊高度寫實的高僧肖像。據考,此像是金末元初活動于北方地區的佛教臨濟宗高僧海云印簡(1202-1257)禪師的法相。

15、遼 彩繪釋迦牟尼佛像
這尊像跏趺端坐,頭飾螺發,頭頂現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相豐滿,眉間有白毫,雙目俯視,神態寧靜。身著袒右肩袈裟,袈裟上涂有朱彩。左手當胸,右肩殘斷,兩手似結轉法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