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收藏是古玩收藏中一個重要的門類。近年,由于受到海內外收藏家的追捧,明永宣兩朝的宮廷佛像價格直線攀升。特別是永樂朝的宮廷佛像更是工藝精湛,藝術水準極高,是佛像制作史上的高峰,就連清康熙大帝提及永樂宮廷佛像工藝也是贊不絕口。永樂宮廷佛像的身上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內涵,我們又該如何解讀和領悟這種獨特的文化信息呢?
中國銅器文化史上的“文藝復興”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器型獨特、紋飾精美,許久以來,人們把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奉為瑰寶。明、清時期的青銅器,選用了暹羅國(現在的泰國)朝貢的風磨銅煉制而成,在我國的制銅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西方學者十分看重明、清銅器,他們更把這段歷史叫做“中國銅器文化史上的文藝復興”。除了名揚天下的宣德爐之外,明、清時期鑄造佛像的技藝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安邦固土的政治作用
早在元朝,皇室就特別注重加強和西藏上層的聯(lián)系。明朝建國后繼續(xù)沿襲元朝的政策,給喇嘛教以優(yōu)渥禮遇。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不斷加強中央政府與西藏上層喇嘛的直接聯(lián)系,形成了更為完善的制度安排和統(tǒng)治秩序。定期朝貢與回賜的政策導向,還形成了藏區(qū)上層尊崇明朝中央政府的局面,增進了藏漢兩地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明朝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監(jiān)督和管控。明成祖以推崇藏傳佛教為名,設法籠絡藏僧上層則是不爭的事實,其中金銅佛像就是作為回賜入貢藏僧首領的貴重禮品。
漢藏交融的藝術價值
隨著藏傳佛教的東傳,為中原漢傳佛教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永樂佛像藝術接續(xù)了這一漢藏交融的藝術潮流。在繼承元廷造像風格的基礎上,從漢藏信眾共同接納的藝術形象著眼,把各擅其美的漢藏造像元素有機融合,鑄成了美美與共、漢藏交融的永樂金銅佛像。永樂佛像審美主體是漢族的,雕塑母題是西藏的,嚴格遵循藏傳佛教圖像的規(guī)范,但在藝術表現上又與西藏原型不同。永樂佛像把漢藏藝術因素巧妙結合,水乳交融,形成它獨特的藝術風格,雍容而不失秀逸,渾厚之中又溫文爾雅。
永樂造像所體現的精神內核和藝術價值彌足珍貴,是我們民族和諧、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但無論何種宗教,都是帝王進行思想統(tǒng)治的工具,永樂宮廷制作的金銅佛像也不過是明成祖政治舞臺上的一種政治道具,在那個時代它發(fā)揮了安邦固土的歷史作用。
由此可見,在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統(tǒng)一國家里,審時度勢地制定并執(zhí)行正確的民族宗教政策,偃武修文、和平共處才是一個國家應該奉行的長治久安之道。這也許正是永樂金銅佛像帶給我們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