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法化”舊釋“齊圜化”,簡稱三字刀,是秦始皇統一貨幣前,在齊國境內流通的一種金屬貨幣。“齊”指齊都城臨淄,“法化”意為標準貨幣。因“齊法化”形狀同時間更早的手工業工具刀削相似,故取名“刀幣”,可“合六面成規”,即六枚“齊法化”刀幣首尾依次銜接,能構成規則的大圓環,其鑄造工藝非常考究。

齊法化刀幣 青州博物館藏

刀幣范 青州博物館藏
齊刀幣面文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幣文中前一或二字,皆為國名或地名,如:“節墨之法化”“節墨法化”刀之“節墨”二字,亦為地名。節墨即今即墨,齊靈公十五年(前567年),齊滅萊,收即墨為齊地,始鑄此幣,為即墨城邑名;“安陽之法化”,安陽即莒之五陽之安陽,齊宣公四十四年(前412年)齊滅莒收安陽為齊地,鑄此刀,亦為城邑名;莒邦法化之莒亦為齊之莒邑,故也是城邑名。齊國以刀幣為主幣,形成了獨立的刀幣體系。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是東方大國,一度為春秋五霸之一,商業發達、都市繁華。齊法化刀幣作為齊國的標準貨幣,其購買力在當時十分高。據研究,年成好時,一枚齊法化刀幣,可購買252.3斤(戰國制)的粟約合今天的57.7公斤;可購買食鹽22.59斤(戰國制),約合今天的5.2公斤。
齊刀幣的研究是齊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對我們了解齊國商品經濟、冶金鑄造以及齊國的經濟和文化形態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