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才多藝“劉巧手”
56歲的劉國勝,外表長得帥氣,被周圍同事戲稱為資深帥哥,多才多藝的他,吹拉彈唱樣樣都會,然而最被人稱贊的還是他的絕活兒:宮廷小器作修復。
小器作屬專業術語,是相對大件硬木家具而言的小件木制器物,比如小插屏、小擺件木座、梳妝盒、首飾盒、小珍寶架等。他拿著一個紫檀全雕工站牙(插屏角上的裝飾雕件)給我看,一只美麗的鳳凰站立在山石上,鳳爪鱗片清晰逼真,細如發絲的絨毛令人叫絕。這是用刀子雕出來的嗎?簡直比繡花女用巧手繡出來的還精還細。
在2011年故宮(微博)年度大展《蘭亭特展》上,一件“乾隆款碧玉蘭亭詩句雙面插屏”,特別引人注目。它高15.5厘米、長22厘米、厚6.5厘米,屏心是淺綠色和田碧玉,正面鐫刻乾隆皇帝御筆所臨《蘭亭記》,蠅頭小楷,十分精美。背面是26年之后,乾隆寫的一首回顧這段往事的七言詩《憶昔》,雙面雕工,美輪美奐。這件國寶是經劉國勝修復后送展的。
工作室墻上掛著一把二胡。他說,拉著玩兒,從小就好這個。休息時拉幾段,放松身心。
一天中午,苗主任在院里聽到悠揚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便問木器工作室的同事這是什么地方在放音樂,木器室的同事笑著說,這是劉師傅在拉二胡呢!
不光拉二胡,還下圍棋、打橋牌、吹西洋管樂……更能耐的是,他還給故宮做了一張古琴!故宮一位古琴專家搞課題研究,需要一張能演奏的古琴。但珍貴的古琴輕易不能演奏。
他按照專家的指導做了古琴,可以演奏,便于研究了。不敢說音質、音色完全跟古琴一樣,差不多吧。
為此,院里還舉行了簡單的開工儀式。樂器制作是另一個行當。由小器作到做古琴,這是跨行了。這樣的人才值得肯定,也是鼓勵大家一專多能嘛。
細微之處見功夫
他的師傅王吉有,是新中國故宮小器作修復第一代藝人。新中國成立前,王師傅從小就在小器作的作坊里學徒,心靈手巧,20多歲就是修復制作的高手了。
上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從社會選拔民間修復高手,王師傅成為故宮小器作修復的開拓者。他說,我特別幸運,當時王師傅是唯一搞小器作的,就收了我這個徒弟。從1974年拜師學藝,一晃,38年了。
如今他也帶徒弟了,第三代傳人是中央美院雕塑系的畢業生,有理論基礎,造型能力不錯,但搞小器作,論手上的活兒,且得練呢。從基本功練起,鎪、鑿、鏟、挖、斗、鏇等的技法,慢慢“磨”吧,沒有十幾年的工夫,手練不出來,這還得看你的悟性。
宮廷小器作修復難在何處?他說,說難也不難,說不難也難。這么多年,我還沒被難住過,它能算難嗎?你要說不難,宮里的寶物,件件精細無比,修起來能不難嗎?
比如那個乾隆蘭亭小插屏,它和落地的大插屏結構是一樣的,它縮小了,榫卯、雕件的做工更精細了。越小越難做,越小也越難修。榫卯和雕件,差一分一毫就不能嚴絲合縫。
他從電腦里調出一組照片,是個紫檀木的玉雕12生肖寶匣,打開里面是12生肖玉雕,非常精美。蓋上蓋兒,就是一個精美的寶匣。下面是三彎腿的,裙邊也是三彎弧度,雕花膨牙也跟著隨形,三個彎兒……鎪,也得隨彎兒;雕,也得隨彎兒。修復以后不留痕跡,跟原來一模一樣,風格一致,這就看你的功夫了。
這些年,仿古紅木家具很熱,東陽雕工名氣不小,拉個高級雕工,讓他補配個小雕件,他也能,但是,要做到一模一樣,不僅形像而且神似,他肯定做不到。因為他見到的文物太少,特別是宮廷小器作,別說修過,見過幾件?幾乎等于零吧。怎么能做好?他的刀法也許不錯,他的風格,在刀尖上很難改變。專家一眼就能看出是現代工,這就犯了文物修復的大忌。所以,干好這一行,要靠經驗,見得多、修得多,還要有個人的感悟和天賦,不是誰都能學出來的。
雜學雜藝雜技巧
劉國勝的身懷絕技,還得益于他的雜學雜藝雜技巧,得益于他對傳統技藝的執著追求。比如自制修復工具,鎪弓的鋼絲,是自己做的。外面賣的是一般木工用具,鎪花絕對不行。這類的事,太多了。沒想到他們還自己熬制魚鰾膠!
這也是非學不可的一項技藝,修復文物就要用傳統的魚鰾膠。市場上早就沒賣的了。怎么辦?只能自己熬制。到大型水產品市場買魚肚,它是高蛋白高檔食品,飯店的一道名菜。買來是晾干的魚肚,價錢很貴,500克就好幾百、上千元。先用水發了,放鍋里加熱,然后還要砸,像搗藥一樣,放在生鐵鍋里,掄一個大銅錘,“砰砰”地往下砸。砸出漿來,再熬。熬完了,再砸。反反復復地又熬又砸,把漿完全砸熬出來,進行過濾,倒在盤子里,涼了凝固成薄片,在它半干時,剪成一條一條的,晾干了儲存。用的時候,掰成一塊一塊的,放鍋里加水熬成魚鰾膠。這是傳統的做法,用化學膠就不是文物修復了。魚鰾膠的好處,它是可逆性的,你一泡水,就開了。
說起小器作修復,他沉醉其中興致很高。他說:“我沒有職業疲勞,我有職業的榮幸!我修過明代黃花梨圈椅,國家一級文物。太和殿龍椅寶座我也參與修過。參觀者能看看就心滿意足,我們卻能零距離接觸,這是職業榮幸啊!乾隆蘭亭小插屏,是經我手修復送展的,那么多人欣賞它,我心里高興呀,累和煩惱就全沒了,光剩下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