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兩者形成年代上的區別: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有實據可考至少形成于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
古箏又名"秦箏",在戰國的時候箏就已經流行了
其二,形制上的區別:
傳統工藝所制古琴屬于工藝復雜的手工樂器,由于其特殊的構造和漆胎工藝,相比很多樂器而言要更結實耐用。北京故宮內保存有唐宋元明清古琴實物四十余張,還在一些傳世古代琴保存在世界各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手里。古琴制作工藝成熟于唐代,現存唐代古琴有近二十張,當代收藏家何作如先生所藏唐琴“九霄環佩”,為盛唐開元年間四川制琴名家雷威制作,在公元756年(公元8世紀)被用于唐玄宗第三子繼位大典。這張琴聲音溫勁松透,蒼古龍吟,至今仍能用于實際演奏,距今已1250余年。相比之下:古箏尚未發現較完整的能用于實際演奏的古代實物。
古琴琴身以琴面與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稱"七弦琴"。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于雁足(弦軸)上,屬彈撥 樂類的"無馬樂器";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體造型頗有典故。琴體總長度為3尺6寸5分(折合約1225mm),以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則代表地,以此印證“天圓地方”之說。古琴共有十三個徵位,裝飾以金玉的圓點來標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時以指觸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進化演變而來,史書記載,最早期的古琴僅設有五根弦,以象征金、木、水、火、士,周文王為悼念其死去的兒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紂時,為鼓舞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稱。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 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箏。琴弦均勻排列于箏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于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從樂
器形制、制作工藝與構造上來說,今天的箏已與古時的箏有較多區別。目前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
其三,音域、音色、表現力上的區別:
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多的泛音和按音。音 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個人感覺在藝術表現上屬于寫意類。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表現力豐富而形象。
其四,曲譜上的區別:
古琴琴譜自成一格,古時多用"文字譜",到了唐朝后多用“減字譜";減字譜相傳為唐代曹柔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減字譜的每一字塊為由漢字減少筆畫后組合而成的復合字。這種譜式主要只記指法動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記音高和節奏,所以是屬于指法譜而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其五,演奏方法上的區別:
古琴的彈奏,多稱為“撫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弦。
而古箏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弦,彈出旋律和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