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暖陽中,欲撫琴一曲,打開塵封已久的琴盒,一張舊琴靜靜地躺在里面。此琴名為“和潤”,出自宋代范仲淹《與唐處士書》中語:“(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制作年代為南宋,款式為仲尼式,造型古樸典雅,秀美精致。琴面梧桐木,琴底梓木,滿身呈牛毛斷紋,聲音和諧圓潤,松透純粹,韻味綿長,音質絕佳。
此琴由父親徐匡華傳于我,至今清晰地記得父親跟我講此琴的來歷,今見琴憶人,但已是物是人非了。幼年時,祖母黃雪輝手把手教我彈琴的情景恍若昨日。
時光追溯到我的祖父徐元白生活的年代。徐元白別署原泊,父月秋,為琵琶名手,亦善古琴。其與弟文鏡少受熏陶,于文藝、書畫、音樂均有愛好,自小即從父學得古琴、琵琶、三弦。因不滿清庭腐敗,決心投入反清浪潮,17歲那年他與弟文鏡一起離家南下。1913年經李濟琛先生介紹赴廣州追隨孫中山,參加北伐戰爭,任北伐臨時審判廳廳長,何應欽秘書。北伐軍進入福建后,曾任縣長。此后服務于河南、浙江政法界,并一度宦游江、浙、豫、蜀各地,先后與“諸城派”鼻祖王賓魯、“山林派”李子昭、“九嶷派”創始人楊宗稷、“廣陵派”琴家張益昌以及查阜西、吳景略等琴家結識,或師或友,相互切磋琴藝。
祖父徐元白于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返杭,重整西湖雷峰塔下的舊居“半角山房”,與馬一孚、張宗祥、徐映璞、張大千等一批湖上名流組織西湖月會(西湖琴社前身),又名“蝴(壺)蝶(碟)會”,凡與會者帶一壺酒或一碟菜,彼此喝酒、吟詩、下棋,切磋琴藝,研討書畫、金石。
馬一孚,名浮,字一浮,浙江紹興人。早歲應浙江童試,名列榜首。抗戰期間在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并任院長。抗戰勝利后返杭,被聘為浙江大學教授。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在古琴、古典文學及哲學上均造詣頗深。馬一孚一生酷愛古琴,身居西湖畔蔣莊,與祖父徐元白的半角山房隔湖相望,平時撫琴,需要調音時,常常劃船過湖請祖父親自調弦,有時也請祖父的弟子姚丙炎上門調試;待收到老琴需要修復,必找祖父給剖腹研修。祖父既是著名的琴家,又是制琴的高手,經數十年摸索,對造琴和修琴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傳授琴藝之余暇,尋覓古良材,造琴50余張,創造了“徐氏式琴”。
祖母回憶,一孚先生收得一良琴,常常攜琴至祖父處共賞,在婉轉悠揚的琴聲中兩人成為知音摯友。一次恰逢西湖月會雅集,一孚先生背著他最珍愛的一張老琴到半角山房,祖父也拿出一張珍藏的宋琴,其他琴友也各自帶來了自己的藏琴,一場斗琴的盛會就此開始。大家輪流試奏每張琴,然后各加點評,每張琴都有自己的優點,或純凈,或松脆,或厚重,或清雅,均乃琴中上等,最終大家公認祖父的已呈牛毛斷的宋琴“和潤”音質和外形俱佳,屬上上之等。
此后每當祖父念及西湖月會的雅集盛會和對眾多琴友的情誼時,便用此琴撫曲。祖父將此琴傳于我的父親徐匡華時,告訴父親要多加愛護,視為珍藏。父親依祖父遺愿,一直將琴妥善保存著,時常拿出來擦拭彈奏,一曲一調中,都是對祖父、一孚先生及西湖月會眾多琴人的深切懷念。
當白發蒼蒼的老父親將此琴交給我時,動情地講述了西湖月會、一孚先生和祖父的故事。此琴對于徐氏家族來說,意義非同一般,它不僅僅只是樂器,它更多的是那段真摯友誼的載體,見證著那段滄桑愉悅的歷史。歷經了800多年的時光磨礪,此琴的音質愈加純凈,我也會一直收藏,同樣視其為珍寶。
古琴不同于其他樂器,它的年代越久遠,木質越松透,火氣盡消,音質音色會更為透徹,愈益受到眾多古琴演奏者的喜愛,古琴也慢慢地從單純的演奏樂器演變為一種代表著文人墨客特有的儒雅風范的文化收藏品。
可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琴存世極其稀少,20世紀90年代全國古琴普查結果顯示,存世老琴僅2000張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各級博物館作為館藏珍品,民間傳世的就更少了。
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建立初期,古琴便出現在拍賣會上。1995年5月,中國嘉德(微博)推出的一張明萬歷紫漆琴以17.6萬元成交。進入2010年,中國古琴的拍賣價格首次突破億元,也使古琴成為中國最昂貴的樂器。
連續拍出的高價,使古琴收藏越來越熱,但是在收藏的時候,藏家還是要學會鑒別真偽,因為不時有仿制的“老琴”在市場上出現。現就老琴的鑒別和收藏說幾點我個人的看法:
一、看斷紋辨年代。古琴全身用生漆罩住,以適合演奏和保護琴體。因年代久遠,經不斷震動和風化,灰胎就逐漸從漆中泛出種種裂紋,被稱為“斷紋”。歷經不同的時間,加之本質紋理不同,同時也存在漆胎的厚薄及有無布底諸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出不同種類的斷紋。
二、看漆灰。斫琴選用桐木或杉木,因為這兩種木料質地松透,共鳴效果好。但是由于這兩種材質比較松軟,為了保護琴面且能歷經長期磨損,又能夠具有傳音效果,在古琴表面的漆下面必須要有灰胎。
三、聽音色。好的古琴要具備九德:“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但一般具有靜、透、圓、潤、清、勻就算是好琴了。
四、看琴銘。琴銘指鐫刻在古琴背面的文字和印章,由歷代斫琴者和收藏者所為。內容一般有題名、閑文印、銘文以及藏印和跋語。
五、看形制。古琴的款式同樣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文化,歷代讀書人也對古琴寄予了“載道”與“言志”的厚望。隨著每個朝代審美、工藝及斫琴技術和斫琴師情趣的變化,古琴的款式也不斷豐富。
六、聞氣味。老琴琴腹內聞之會嗅到一股淡淡的沉香味。
由于古琴鑒定需要綜合很多方面的知識,比較復雜,所以我的觀點也難免有疏漏。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藏家來說,收藏名家制作或舊藏的古琴相對比較可靠,因為名流大家的藏琴傳承有緒,可信度較高,名家本身的經歷與收藏傳承也能增加其價值。
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對古文化內涵的深入探尋,我相信古琴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識,也會得到更多藏家的關注。愿古琴文化日益繁榮,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