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以手工技藝表達審美理想的精妙而雅致的形式。千百年來,憑借匠心巧手,勤勞睿智的中國工藝美術匠師們創造了品類豐富、意趣高妙、境界獨到的工藝美術作品。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工藝美術顯示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創造才能,關系著中華百工的匠心文脈和技藝體系,表現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懷和儒雅品格。秉中華文化精神賡續不斷、進取不息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始終強調工藝造物的人文意義和社會功用,崇尚心性與物性、人為與造化的和諧默契,追求巧應妙合天時、地氣、材美、工巧諸因素的“天工之美”。

紫檀雕天壇祈年殿模型 (比例1:20)

紫檀雕天壇祈年殿模型 (局部)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為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作出了獨特貢獻。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工藝美術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至今仍然作為“活的人類財富”,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自然的人化”,不論是氣質高華的漆器、異彩紛呈的瓷器,還是燦若云霞的絲織品,都反映了手藝人對于天然材料的巧妙利用,其人力之功勝過造化神奇!

紫檀嵌黃楊木 (云龍紋屏風、云龍紋寶座)

屏風局部

寶座局部
工藝之巧,巧在人心,正所謂心靈手巧、匠心獨運。人的雙手是靠心腦控制的,心腦不開竅,雙手就只能做機械性的重復勞動;心眼活了,手才會“思想”。《考工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一個能稱得上巧工的人,不僅對材料,而且對天時、地氣等客觀因素都要有特別的“識見”能力,只有那些經驗豐富的手藝人,才可能做到因材施藝。

黃花梨圈椅
工藝之巧,巧在合乎尺度。尺度是規矩,是比例,萬事萬物皆有尺度。工藝尺度不是抽象的,而是生活經驗的積累與提煉。《韓非子•有度》說:“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只有合乎人的尺度,即合乎人情事理的工藝才能談得上工巧,否則,工藝再精細,也屬奇技淫巧。


象牙雕刻《西園雅集》
工藝之巧,巧在裝飾有度。手藝人造物不僅僅是造可用之物,還要令器物有神彩。傳統器皿和服飾上的圖案都屬于裝飾工藝,文飾盡可以有繁復與簡約之分,趣味盡可以有“雕繢滿眼”與“清水芙蓉”之別。但凡裝飾,只要合乎藝術規律就是踵事增華,反之,則為矯揉造作之病。


銀座屏《都江堰風光》
工藝之巧,巧在人格。人格在于健康,技藝出色,總是健康人格的整體呈現。但凡大匠,自有大匠的人格氣度。傳統工藝美術一直弘揚玉的精神,即要求手藝人賦予器物以人格之美。只有那些渾然天成的物品,才有穿越歷史時空的永恒魅力。
巧奪天工,既是一種工藝標準,也是一種工藝境界,更是一種工藝哲學。作為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譽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其巧奪天工的技藝所呈現的藝術人文,以及與創造力相關的所有知識或經驗,都是值得珍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雕《求偶雞》

石雕《楊梅》

翡翠《方壘》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不僅僅是有關商品生產的經濟活動,還是傳遞人文精神、價值觀念和社會意識的文化活動。文化部在2009年初提出的“生產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向縱深推進的重要途徑,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當代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重要策略。只有將保護落實到生產之中,才能使“巧奪天工”的傳統技藝一直服務于人類生活。
如今,在現代科技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傳統工藝美術同時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手藝人改進了工具,工藝手段更豐富了,表現力也更強了,諸如此類的改變令他們的工作更加輕松自如了;另一方面,電動工具的使用和批量化的生產削弱了工藝美術的文化含量,甚至威脅到傳統工藝美術的“核心技藝”以及技藝背后的“核心價值”的傳承。在這種情勢下,我們要不斷提高對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重要意義的理解,加強我們對于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歷史感,尊重手工創造的價值。
我們相信,未來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一定會繼續站在“巧奪天工”的高度,創造出新的璀璨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