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曾盆栽花卉。唐代章懷太子墓的墓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捧著一盆結(jié)綴果實的小樹,表明唐代已有盆景。宋元時期,稱盆景為“些子景”,即小景致之意。而盆景這一名稱始見于明代。自清初起,盆景栽植盛極一時,許多詩人曾題詠盆景,還有一些著作中述及盆景藝術(shù),如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蘇靈的《盆玩偶錄》。而在清代宮廷生活中衍生出一種新的像生盆景,系用各種珍貴材料仿自然景觀以人工制作而成。與我們通常所見的天然木石盆景相比,此類宮廷像生盆景雖也講究布局構(gòu)圖的藝術(shù)性,但更注重材質(zhì)的珍貴和景致題材的寓意。
清代宮廷陳設(shè)所用盆景大多是以金玉珠寶制作的像生盆景,以襯托宮廷生活環(huán)境的堂皇富麗。在四季寒暑分明的北方,這些像生盆景中的花果草木卻永遠鮮艷欲滴,絢爛奪目,且往往帶有明顯的吉祥寓意,成為宮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宮珍藏的像生盆景有清宮造辦處制作的,有地方進貢的,有王公大臣進獻的。這些像生盆景因制作地點不同而體現(xiàn)出不同地域的審美風格和工藝特點:1.清宮廷造辦處由于庫府資源充分,其制作的盆景往往以大量珍珠寶石堆砌,工藝精巧,景觀造型優(yōu)美,風格富麗堂皇,往往一盆一景即價值連城;2. 清代早期直隸、北京制作的盆景不多,晚期盆景用盆較雜,組景也很簡單,基本只以像生花卉寓意吉祥,間配數(shù)塊小石,用料多為銀燒藍葉配料石花朵;3.廣州制作的盆景用盆多為各種色彩的畫琺瑯。盆中花木枝直葉挺,其桿往往涂金漆,葉則貼翠羽,花卉、果實亦艷麗耀目;4.蘇州盆景造型頗有特點,花枝曲折,有一枝九彎之說。雕琢花葉所用材料以白玉、碧玉等為多;5.揚州盆景用盆以鏨胎琺瑯類為主,花卉景物多為銅鍍金枝干,玉石花葉,清麗嬌美。

碧玉萬年青盆景


紅漆描金八仙紋圓桶
碧玉萬年青盆景,清中期,北京造,通高51.5cm,盆高16.5cm,口徑20cm,底徑16cm,清宮舊藏。
盆呈筒式,涂紅漆,口沿、底沿各飾描金卷草紋一周。盆體淺刻萬字錦地及八仙人物紋并描金漆。盆中植碧玉萬年青,葉片寬厚肥碩,挺拔如劍,碧綠茂盛。葉叢中立纏綠絲莖,莖上有以染骨、紅珊瑚珠所制萬年青籽3簇,珠粒紅艷。
此盆景將萬年青植于筒中,寓“一統(tǒng)萬年”之意。此件作品為清代帝后壽誕時宮廷的陳列品。


蜜蠟佛手盆景
蜜蠟佛手盆景, 清乾隆,蘇州造,通高56cm,盆高16.7cm,盆徑29cm,清宮舊藏。
畫琺瑯菱花式盆,盆外壁在深、淺湖藍色地上彩繪牡丹紋。盆上主景為佛手樹,沉香木枝干,金蕊白玉花,蜜蠟佛手果。樹下襯以月季和蘭花、小草等。月季花以銅為枝葉,枝干鍍金,葉點藍,用彩料、珊瑚做花瓣,芙蓉石做花蕾。全景意態(tài)生動,頗肖真花“佛手”諧音“福壽”,是清代工藝品中廣泛采用的題材。這件盆景制作精細,頗具匠心,反映了乾隆年間蘇州像生盆景制作的工藝水平。


碧桃花樹盆景
碧桃花樹盆景,清中期,廣州造,通高42.5cm,盆高8.9cm,盆徑25-16.5cm,清宮舊藏。
畫琺瑯委角長方盆,盆外壁繪折枝花卉。主景碧桃樹以染銅為葉、染牙為花瓣。周圍襯以染石山子和水晶海棠花、乳白色玻璃茶花、銅片小草等,枝干蒼勁,花草鮮美,景致優(yōu)美典雅。碧桃盆景寓意“春光長壽”,清代南方盆景多用此式樣。據(jù)清代《宮中進單》記載,乾隆十三年(1748年)八月初二日廣東巡撫岳浚進象牙盆景四對,這件盆景即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