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安
金安,字日安,京兆(今西安)人氏,生活于唐代晚期。咸通年間(86O一873年)舉進士后,來浮梁任縣令。他的任期內,也是浮梁的非常時期。
唐僖宗即位不久,黃巢帶領十萬起義大軍,從山東打到河南,旋又從安徽打到江西。乾符五年(878年),義軍攻克饒州,浮梁告急,一片恐慌。原縣治在隔河東南(今新平鄉),名新昌縣,天寶元年易名浮梁,開元年間(713—741年)曾筑城墻,后因洪水泛濫,才遷河西高阜。遷址后的幾十年,各項設施未曾完善,也沒有筑城。此時,金安帶領百姓,回到舊城,在原來城墻的基礎上,短短旬日,筑城告成,老幼得以安頓。金安亦日夜巡防,義軍連攻不下,往福建方向轉移。乾符六年(879年),義軍又自粵南方向進入江西,重入饒州、信州。金安率領軍民,加固城垣,防守不怠,黃巢部隊又不克自退。乾符七年(880年),黃巢軍隊再克信州、饒州和皖南大部分地區。金安除堅守城池以外,還組織民團,與義軍對陣,雙方各有勝負。義軍攻克不下,退守到縣東北之高嶺駐扎。不久,他們往長安方向開拔了,義軍三進三出,對浮梁卻秋毫無犯,保住了百姓,保住了糧倉,舊城也因此留治十七年。在此期間,朝廷也因功授金安為檢校尚書右仆射、昭信軍節度使,掌贛皖軍政要職。浮梁縣令一職,由金安長子叔彥繼任。不久,與反叛朝廷的劉建鋒交戰陣亡。朝廷追封為檢校尚書左仆射,復任金安次子叔遲為令,直至縣境安寧。金叔遲不忍離開,遂舉家入籍浮梁。他逝世時,浮梁人民于縣治儀門之左建金公祠,以紀念金氏父子相繼為令四十余年的守土死難之功,并春秋二祭。以后,各代都為之修葺。明萬歷年間再度重修,縣令徐學聚作記。在宋代,金安的后裔鼎臣、汝臣、純臣、君著、君佐、君卿、君佑皆舉進士。明代的金達舉探花。
金安父子身為父母官,在非常時期,忠國保民,這種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