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昌南先賢——黎文表與黎文聰






[日期:2011-11-27] 來源:昌南先賢   作者:涂翼報 陳海澄 [字體: ]

 

                               


黎文表



黎文聰

黎文表,生活于五代末年至宋代初年。黎文聰,生活于宋代中期仁宗年間。兩位都是江西浮梁人,又都是虔誠的佛教居士。他倆的功績,是建造和完善了浮梁的千年古塔。

    浮梁自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建縣以后,幾度撤并,又幾次恢復,縣治也多次遷徙。唐憲宗元和年間(811815年),為避水患,縣治從昌江口東岸遷到西岸高阜上。到唐文宗太和年間(827-835),縣治不僅粗具規模,而且人文興盛。太和六年(832年),有個叫度的和尚,見此地沒有佛寺,便到處化緣,在縣治西隅建寺,名西寺。

    在唐代,一般具有規模的寺院都建佛塔,用于供奉佛的舍利或藏放經卷,或藏放對佛教有貢獻的高僧的遺骨。西寺在建成后的幾十年里,各種設施逐漸完備,但未曾建塔。到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年),黃巢義軍三次進入浮梁。頻于戰事,西寺和附近的道觀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直到一百余年之后的宋代,宗教才再度興盛。

    宋代建立政權后,對佛教、道教實施僧祗戶道觀戶政策,即寺院道觀的產業不納稅,和尚、尼姑、道士、道姑不服役。于是,西寺建塔列入了日程,時間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

    黎文表很想在西寺建塔,卻苦于無資金。傳說,他夢見佛祖,說浮梁縣城是個龍舟,因而常有洪災,若不解破,便有覆沒的危險。辦法是要在舟尾立一高塔,象征桅桿,使龍舟平安,以消除災害。僧人們將這個神諭四處游說,果然募化了不少錢財。黎文表等又請來一批能工巧匠,擇吉日興了工。經過大家的努力,不到一年的時間塔便建成,定名為大圣寶塔。新塔高十三丈,巍峨雄偉,成為浮梁一大景觀。寺也因塔而名為西塔寺。

    可是新塔建成后,每遇大風或雷雨,便搖擺不定,僧侶們深為憂慮,卻又無可奈何。直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又有一個叫黎文聰的佛門居士,主動請纓要解決這個難題。他先請專門建塔的師傅們找出原因,然后卜問了神明,決定在塔頂加重壓力,以使塔身不再搖晃。于是,僧侶們再一次化緣。施工開始后,先加固基礎,再修繕塔身。黎文聰則捐錢一百,用生鐵鑄成一個大盆,覆蓋在塔頂之上。從此以后,高塔果然不再晃動了。

    古人在建筑此塔時,采用紅壤灰漿,長年累月,紅壤外溢,竟把全塔染成了紅色,故又被人們稱為紅塔。每當夕陽斜照,西塔的身影現出殷紅的光輝,像一支巨大的紅燭,照耀著浮梁縣城的天際,成為浮梁八景之一的西塔夕陽。明宣德元年(1426年),浮梁知縣曾鼎有詩云:

    巍峨雁塔倚虛空,鈴鐸聲傳十里風。

    絕頂曾藏金舍利,閑階倒栽玉芙蓉。

    光連霄漢行云外,影浸池塘夕照中。

    步履登臨遙望處,江山如畫勝無窮。

   從詩中可見,古紅塔飄角掛有鈴鐺,而且可以步上塔的高層四處眺望。明萬歷三年(1575年)還重修了一次。可是到了1949年,塔身內部全部坍塌,只剩下一個空筒體。1959年,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報請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79年對紅塔實地勘察時,才發現塔頂覆盆上鑄有銘文,曰:浮梁縣太平坊弟子黎文聰,自舍錢一百文足,鑄造大圣寶塔上覆盆一所,永彰不朽者。康定元年,歲次庚辰四月二十八日。1984年重新修復,1986年竣工并對外開放。

現在,紅塔不僅是旅游勝地的景點,更是浮梁乃至全省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至此,我們以及我們子孫,應永世感謝黎文表和黎文聰兩位先賢。



浮梁紅塔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