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彭年
許彭年,生活在北宋前期,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4年)任浮梁縣令。當時,浮梁的東河、南河各大窯場,均能造出精致茂美的優質瓷器。這些瓷器又集中到景德鎮,形成斑斕多姿的市場。全國各地的商人亦云集瓷都,購買他們喜愛的物品。然后通過昌江河運,行銷到大漠南北和西南邊陲,有的則通過福建泉州海口,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到達世界各大城市。許彭年在任內,到各產瓷區巡視,到景德鎮商埠巡察,見到產銷有序,心中甚喜。但他品德十分高尚,曾拒絕窯戶老板們的饋贈;為了表達一個父母官的良心,也不買最好的瓷器,以表明廉潔的操行。由于他多年如此,因此受到老百姓的尊重,受到上級的贊賞。
許彭年不愛財、不愛物的高尚情操,也得了彭器資的賞識,寫詩贊美他。彭器資,名汝礪,祖籍鄱陽利(麗)陽(今屬景德鎮),遷居到浮梁臧灣。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狀元。曾任軍事推官、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等職。神宗時權兵、刑二部侍郎。哲宗時,權吏部尚書,后知江州數月病故。著有詩文凡五十卷,文集中有首《送許屯田詩》,說的就是許彭年的事。南宋洪邁將這首詩收入他的《容齋隨筆》,原文如下:
彭器資尚書文集有《送許屯田詩》,曰:“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因官射利疾,眾喜君獨不。父老爭嘆息,此事古未有。”注云:“浮梁父老言,自來作知縣不買瓷器者一人,君是也。作饒州不買者一個,今程少卿嗣宗是也。惜乎不載許君之名。”
屯田是利用士兵駐扎時間開墾荒種地。當時,浮梁有兵屯田,由縣令領導,故名。洪邁,樂平洪巖人,名臣洪皓的第三子。他長于文史,所著《容齋隨筆》被譽為“垂范后世”的佳作。程少卿,字嗣宗,據文推斷,應是饒州知府,也是一個品德高尚、清白廉潔的好官。但洪邁在作此文時還不知許彭年之名,故“惜乎不載許君之名”也。許彭年的清白廉潔,將永遠受到世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