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之才
宋之才,字亮采,江西浮梁里仁都(今里村)人,生活于北宋晚期(約1064—1130年)。他的父親在外為官,歷至韶州(今廣東韶關)司戶,掌管全州錢糧稅賦。一日,一伙盜賊闖入府衙,強搶庫存,并劫持了他的父親,遠遁海上,從此音訊全無。
宋之才的母親全氏,賢惠能干,而又知書達理,自丈夫走后,挑起了勤課教子、儉持家務的重擔。這時,之才尚幼,白天在師塾攻讀,夜晚挑燈研習。在母親的教誨下,品行端正,勤奮向上,孝順親翁。既長,主攻文史,名溢鄉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進士及第,隨即任職國史館,不久升為集賢校理,后又遷升為秘書省正字,掌管經典圖籍、國史實錄、天文歷數等事。不久,便把母親接到了京都開封。
母親在京都并不開心,終日悶悶不樂。宋之才問母親何事憂悶,母日:“思念你的父親。”她接著說:“天下豈有不能為人子的,還能成為國家的重臣?”宋之才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即日便辭去官職,去尋找下落不明的父親。
宋之才風餐露宿,沿著官路來到韶關,經仔細詢問,知是去了海外。他又來到粵東匍匐嶺海港,仔細詢問海上歸來船只。一日,一海船歸來,言日本國唐人街有一姓宋的老翁,在街市經營小宗買賣。再經詢問,其年齡、相貌均和父親相符,于是他請于海巡官員,乘船來到日本京都,在唐人街果然覓得宋翁,他便是宋之才的父親。京都的官吏得知遠洋尋父者是天朝貴人,便報告國王。國王即以隆重的禮儀召見之才,欲留他在該國為官。宋之才辭曰:
“我是尋找親人來到貴國,不是兩國邦交的使臣,不能受厚聘于貴國。”國王聽罷,更是嘉許他的品格,于是派船只,送厚禮,遣宋氏子父子回國。
再說母親在家,天天到后院看那棵荔子丹,兒子已去一年有余尚不見歸來。原來母親在其丈夫出走時,在后院種下一顆荔子丹種子,心中祈禱曰:“若夫返,爾生芽。”不久,種子破殼而長出嫩芽。幾年過去,小芽已成長為樹,母親堅信父子能夠回來。果然天從人愿,宋之才父子回到故國。當年與宋之才同科高中的狀元黃裳,將此事稟告了皇帝。皇帝感其孝,復召宋之才為秘書閣修撰,直到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