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延鸞
馬廷鸞(1222—1289年),字翔仲,號碧梧,晚年又號玩芳病叟。江西樂平樓前村人。馬廷鸞自幼甘貧苦讀,知識淵博,工于文辭,駢體文尤為工整,曾是兩代帝王的詞臣(為皇帝起草詔書等文稿),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他為官清正廉潔,重視人才薦拔,關心人民疾苦,對奸佞腐敗疾惡如仇,對朝廷、對國家、對民族矢志忠誠。晚年辭官隱居故鄉樂平,著書,教子,熱心公益,是一位家鄉百姓敬重的賢明耆老。
馬遷鸞幼年喪父,由母親鄧氏含辛茹苦地撫養他四兄妹。他的叔父馬敬齋,是個飽讀詩書的秀才,名落孫山后在家鄉教書,馬廷鸞與其兄皆從叔父就讀,還一邊種田。馬廷鸞九年發奮,便初中秀才。之后,便一邊在萬全書院任教,一邊續攻經文,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中舉人。第二年赴京應試中進士第四名。入仕后,首任池州(今安徽貴池)儒學教授。寶祐二年(1254年)入京,先后任史官、做詞臣,直至拜右相,一生為國為民,譽載史冊。
馬廷鸞為官的年代,正是南宋飄搖欲墜之時,不僅金國在北方重兵壓境,而且異軍突起,蒙古兵不斷南侵,而朝廷大權卻落在丁大全、賈似道一伙奸佞手中。馬廷鸞為了消除腐敗,富國強民,曾向理宗慷慨陳詞,提出“強君德、重相權、收直臣、防近習”的主張,皇帝很賞識他的忠誠與膽識,升遷他為秘書省正字,不久又任史館??薄?/span>
開慶元年(1259年),丁大全隱瞞蒙古兵逼近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軍情,受命率兵赴鄂州迎戰蒙古兵,卻暗中向忽必烈求和,答應納貢稱臣。蒙古兵退去后,馬廷鸞等上疏彈劾,最后丁大全被問罪流放。而賈似道卻依仗其姐賈皇妃的權勢獲得右丞相之職,且詐稱獲勝。班師回朝時,滿朝文武前往迎接,唯馬廷鸞不與為伍,沒有前往。之后,賈似道掌握兵權,把持朝政,使南宋小朝廷變得更黑暗。馬廷鸞對此痛心疾首,對新登基的度宗皇帝多次上疏進言,呈請他打破“群小包圍,大權旁落”的局面,加強“嚴邊備而思患預防”。度宗深知馬廷鸞的忠誠與才華,升任他為端明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咸淳五年(1269年)任參知政事,不久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馬廷鸞拜相三年,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在撫政安民、強兵固邊等國家大事中盡心盡責,做了大量挽救危亡的工作。咸淳八年(1272年),他面對瀕臨滅亡的國勢、軟弱無能的國君、禍國殃民的國賊,深知無力回天,便憤然辭去宰相的職位,回到故鄉樂平過隱士生活。
在故鄉,馬廷鸞出資興辦學校,免費教育家鄉子弟。因為他年輕時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飽嘗了貧窮之苦。發跡之后,仍不忘舊事,仍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他給子孫們留下了四條格言:“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其中“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的思想是要珍惜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他的一生著作頗多,在做詞臣時,作過許多皇帝的詔書,特別是理宗駕崩的遺詔和度宗登基的新詔。流傳后世的有《六經集傳》《語孟會編》《楚辭補記》《洙泗裔編》《讀莊筆記》《碧梧玩芳集》等。

樂平馬延鸞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