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柏
汪柏,字廷節,江西浮梁夏田人。生活于明代中晚期。他從小聰慧,讀書刻苦。幼時的文采就名溢鄉里。十九歲便鄉試中舉。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登進士第,授大理寺評事,不久升遷光祿寺丞。他為人慷慨磊落,以文章、事業為己任,深得朝廷器重。不久提升他為廣東海道副使。
嘉靖年間,海盜猖獗,中國海盜與倭寇(日本)相勾結,對沿海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汪柏調動水陸勇士,施以妙計,捕擒了巨寇何亞八,獲得珠寶錢財無數,但他全額歸公。其間,還有葡萄牙人在澳門登陸,對當地百姓進行騷擾,汪柏又派重兵與之交火,迫使葡萄牙人放下武器。后來,他們進貢香料和其他物品,請求貿易。于是雙方簽訂和平協議,只準做生意,并向中國交納賦稅。但這個協議未經朝廷御批,只是一個時期的地方性交易文件。
不久,汪柏晉升為浙江布政使,在任期間清正廉明,以至圣的思想品德嚴律自己;所積俸銀,也盡散于族家兄弟和民眾,幫助他們解決所遇到的困難。由于他淡于嗜欲,地方靖安,文風昌盛,被尊為賢士。
晚年,他告老還鄉回到浮梁,常利用自己的影響,為當地做了不少好事,其中兩件是與景德鎮人民直接相關的。一件是平息樂平人之變。當時,瓷業發展迅速,各府州縣民眾擁入景德鎮,其中又以都昌人為眾,各域民眾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械斗。樂平人有好斗的性格。可能與都昌人發生摩擦所致,汪柏連夜致書江西巡撫王暐,請求派兵平息,使事態很快得到緩解。另一件是解送御瓷路線問題。當時,御器廠完成的御瓷,由浮梁役夫送到饒州府(鄱陽)高門的御署檢驗。檢驗后,為趕時間,由陸地進入浮梁,再由北路出桃墅進入安徽建德(今東至)大渡口再運至北京。御瓷再次進入浮梁時,沿途百姓又要派夫,由雙人扛負,翻山越嶺,倍加辛苦。汪柏致書饒州守道沈磐,書中說,鄱陽到浮梁要兩天,再由浮梁北上三天到建德;建議由鄱陽直接北上到建德,時間也是三天,這樣就減少了兩天的行程。沈守道采納了汪柏的建議,從而減輕了浮梁入的負擔。

浮梁興田鄉夏田村汪柏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