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源
劉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今開封)人,約生活于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他一生的杰出貢獻,就在于清代康熙年間,協助督陶官臧應選,在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出一批超過明代御器廠的貢器,并以此帶動了民窯,使景德鎮制瓷業由黃金時期再向巔峰邁進。
據《清史稿》《續圖繪寶鑒》以及江西按察使劉廷璣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所著《在園雜志》記載,劉源少年時代就酷愛繪畫,性“聰明機巧,迥異常人”。曾臨摹唐代畫家閻立本的名畫《凌煙閣功臣像》,“氣象仿佛,衣裝瑰異”,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并鐫行于世。他由此而步入內廷供職。他“于殿壁畫竹,風枝雨葉,極生動之致,為時所稱”。他的寫意花鳥造詣極深,人們評論為“畫則揮灑數筆,生動酷肖”。他的書法“工行篆”,字體怪僻,自言融會諸家,獨成一體,殊有別致。他還善作瓷器、漆器、木器、墨、硯臺等器物。他親手制造的清煙墨,質量超過了當時之名家,“在寥天一、青麟髓之上”。他的雕刻技藝更是精巧,竟在臣子上朝所用之“一笏上刻《滕王閣序》《心經》,字畫嶄然”。由于他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技藝又高超,在內廷官至工部郎中。
臧應選任督陶官時,經康熙皇帝批準,將劉源帶到了景德鎮。他供職期間,曾經“呈瓷樣式數百種”。他的設計,“參加今之式,運以新意,備諸巧妙”。所貢新瓷,都按他的藍本進行制作。不僅如此,他還親筆“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尤各極其勝”,所以,凡他設計或彩繪之貢品,都得到了皇帝的贊賞,因為,“及成,其精美過于明代諸窯”。他離開御窯廠之后,在若干年之內,都“遵其舊式”,繼續生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按當時律條,設計或彩繪的瓷器都不得留有作者名諱。說不定現在仿古之器型或彩繪之紋式,有不少還是劉源的原作呢。
康熙中期,劉源在北京逝世。康熙皇帝派內務大臣祭奠茶酒,侍衛送靈柩出章儀門,賜金馳鐸,成為一時榮耀。可惜他沒有后代,《在園雜志》說:“所惜無子,制作不傳,骨董散失。”而清代許多陶瓷專著中,對這樣一位奇人被遺忘了。民國25年(1936年)吳仁靜的《中國陶瓷史》卻又把他說成是唐英的副使。正本清源,劉源對景德鎮瓷業的貢獻和歷史功績,應與“臧窯”同閃光輝。

青花御窯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