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丹泉
周丹泉,名時臣,字時道,也稱青乾居士。吳門(今蘇州吳縣)人,生活于明代隆慶、萬歷年間(1567—1620年)。他自幼誦讀詩書,而且有很深的造詣。他曾獲得奉議大夫、同知河南衛輝府銜,但無意于功名,認為那不過是一種兒戲。在自題小像時說“曾讀父書非混世,也隨兒戲漫登場。”他的書畫,深得一些文人雅士的贊許,說他的作品“經事蒼秀,追蹤德跡”。
當時,景德鎮的瓷器已進入黃金時代,一只雞缸杯賣到一百余兩銀子,很多蘇州、湖州人將當地出產的絲綢帶到景德鎮販賣,之后收購名瓷到該地出售。他們發了財,便在何家洼建造氣勢恢弘的蘇湖會館,周丹泉很可能是在那個浪潮中來到景德鎮的。到鎮后,他發揮自己的特長,精心研究瓷器制造,逐漸成為行家里手。他尤其擅長仿造古瓷,如仿制的定鼎、文王鼎、爐、面獸戟耳彝等,達到了逼真無雙的水平。往往一件作品一燒造出來,四面八方的人趕來爭購,幾乎達到“千金爭市”的程度。清代藍浦、鄭廷桂的(《景德鎮陶錄》有這樣一段記述:“隆萬中人,名丹泉,本吳門籍,來昌南造瓷器,為當時名手,尤精仿古器,每一名品出,四方競重購之。周亦居奇自喜,恒攜至蘇(州)、松(江、即上海)、常(州)、鎮(江)間售于博古家,雖善鑒別者亦為所惑。有手仿定鼎及定器,文王鼎爐與獸面戟耳彝,皆逼真無雙,千金爭市,迄今猶傳述云。”
關于周丹泉的仿古本領,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到常州拜會太常寺少卿(掌宗廟禮樂、禮儀的官)唐鶴征。他倆是老朋友,丹泉又自景德鎮而來,免不了話題是瓷器。唐將珍藏的一個定窯瓷鼎給他觀看。周丹泉接過瓷鼎,一面嘖嘖稱贊,一面觀察結構和造型,還用紙條將刻紋摹描下來。唐見他如此比畫,認為是一個匠師的好奇心而已。
事過半年,周丹泉又去拜訪唐鶴征。當唐問他近有何新作時,周丹泉從囊中取出瓷鼎,說:“上次你給觀賞的瓷鼎,我在景德鎮也得到了一個。”唐接過一看,不覺大吃一驚。唐將自藏之鼎拿來比較,竟然蓋、底、紋等不差分毫。當唐問及此鼎是如何得來時,丹泉笑著說:“實不相瞞,此乃我仿造的。”接著把經過講了一遍。唐鶴征聽后,對周丹泉的觀察力、記憶力和精湛技藝深為嘆服,便以四十兩銀子請予賤賣。丹泉也樂于相讓。數年后,有個叫杜九的淮安人在景德鎮聽說此事,便專程到常州拜謁唐少卿,竟以千金將周丹泉制作的古鼎買走了。

仿定窯、哥窯之瓷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