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嘉徵,字懷清,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生活于清代初期。雍正四年(1726年)任樂平縣令,兩年后調補浮梁知縣。
沈嘉徵是一位注重文風、重視教育的好官。他下車伊始,見文廟年久失修,墻壁坍塌,孔子圣像也陳舊不堪,立即捐出俸銀,倡導修繕。修繕后的文廟面貌一新,紅墻黛瓦,巍峨壯觀,讓人觀后精神振奮,尊儒風氣油然而生。原來縣城有義學一所,為全縣讀書人進修之處,但久廢,前任縣令張景蒼只得以民舍為學館。沈嘉徵就此召集鄉賢議會,決定擇地興建書院。是時,他捐俸銀一百二十兩,眾鄉賢紳士都很感動,紛紛解囊。乾隆元年(1736年),書院落成,沈嘉徵親書“昌江書院”刻石于門楣。接著,他又拿出俸祿,延請名師授課。沈嘉徵對入學的生徒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他作詩曰:
立賢盛代本無方,掄秀書升分所當。
最是家修宜切處,士先品行后文章。
自此,全縣讀書蔚然成風,有“藍輿俏向門前過,十戶人家九讀書”“禮節初嫻膽氣壯,髫齡請背十三經”之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昌江書院被并入新建的紹文書院,光緒末年易名紹文小學堂,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
沈嘉徵不僅捐俸于教育,還捐俸于地方建設。當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目的是模范于眾。乾隆四年(1736年),城遭水災,北隅的蓮荷塘堤壩被沖垮。百姓紛紛云:此乃先賢范仲淹所倡建,之后人文興盛,若不修,有傷地脈,對民不利。沈嘉徵又捐俸集資,疏淤泥,筑堤壩,將蓮荷塘修葺得比原來還美。邑城年久亦未修葺,多處坍塌,他又捐俸集巨資,從天寶運來巨石,將城墻加高加固。據傳,運石從東河至縣城,靠木排、船只多次轉運,異常艱苦。沈縣令為鼓勵他們,頒令東河船只永免稅賦,此法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
自明代起,景德鎮的瓷業生產突飛猛進,地處浮梁東河、南河流域的窯場、坯房紛紛進入景德鎮近郊和市區,帶動了其他州、縣的農民擁入景德鎮,成了瓷業生產的主力軍。而浮梁本地人卻固守家園,最終成了附屬者。清代詩人鄭廷桂記曰:“而今盡是都(昌)鄱(陽)籍,本地窯幫有幾家?”沈嘉徵常到景德鎮察看窯業情況。他對瓷業的欣欣向榮感到欣慰,但他又為看到瓷工的凄慘生活感到不安,特別是一些無有子嗣的老人饑寒而死更是憐憫。于是他又帶頭捐俸,在地藏庵(今新華印刷廠舊址)鼎建養濟院,使孤老們孤有所歸。他在一首長詩《窯民行》中記下了這一經過。詩略云:“服役二十年,病老逢九陽。……狼狽于此極,速愿歸冥鄉。……邑令雖末吏,舍我誰其當。……不顧余清俸,解此孤貧殃。……養濟斯人始,建院及四方。”除此外,他還鼎建了上諭亭、申明亭、先農壇等處。
沈嘉徵對民仁厚,勸息訟事。公務之余,修撰縣志。他在浮梁任職達十六年之久,是浮梁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縣令之一,而且守清廉政,功勞卓著。由此,遷升廣西象州知府,臨行時,百姓以萬民傘送別,立碑于賢侯祠。

浮梁縣五品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