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浦
藍浦,宇濱南,號耕余,江西浮梁景德鎮四圖里人。四圖里位于景德鎮最北端,自明代至清代初期,那里為重要產瓷區。明代繆宗周的《兀然亭》詩曰:“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工人莫獻無機巧,此器能輸郡國材。”寫的就是這里的景象。而城區,瓷業生產更是方興未艾。藍浦生長在這樣的大環境里,對耳濡目染的瓷業情況靈感大發,于教書之余,筆耕不輟,隨時予以記錄。經過多年的努力,將書的初稿命名為《錄》。可是,他是個非常窮困的教書先生,還沒來得及實現自己的夙愿時,便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其妻汪氏,丈夫死后生下遺腹子;沒幾年,其子又幼年殤殞。悲慟中的汪氏萬般無奈,將丈夫的遺稿,托付給藍浦的學生鄭廷桂,請他完成老師末完成的遺愿。

鄭廷桂
鄭廷桂,字問谷,世居景德鎮南門。他得益于先生的教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并名溢鄉里。但他的家境也非常窘迫,當看到先生的遺稿時,便想起師母的囑托,因沒能力完成任務而感到內疚。也真是老天不負有心人,嘉慶十六年(1811年)遇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機緣。那時,浮梁新來了一位知縣,姓劉名丙,字克齋,安徽廣德人,進士出身。此前,他在本省的上高任知縣,那里出產名為“無名子”的青花料鈷礦子,是景德鎮必進的原料。劉丙受理過這方面的訟訴,所以對景德鎮有一定程度的好感。他也常常到坯房、窯場等處察看,日子久了,“其制器之委曲精詳,亦熟于耳目”。劉丙有個兒子,正要求師任教,聽說鄭廷桂是個有學之士,便聘其為家塾。于是,鄭廷桂有機會接近這位縣太爺了。
一日,劉丙與鄭廷桂談及瓷業盛事卻沒有專書時,鄭廷桂便將恩師有遺著一事告知,并將遺稿呈與劉丙。劉丙看后十分高興,認為是部難得之作,要鄭廷桂補充完整。鄭廷桂欣然從命,將原稿作了修訂和補充,并遵劉丙的意見,將書定名為《景德鎮陶錄》。
原書稿為六卷,成書后的《景德鎮陶錄》共分十卷:卷一為《圖說》,卷二為《國朝御窯廠恭紀》,卷三為《陶務條目》,卷四為《陶務方略》,卷五為《景德鎮歷代窯考》,卷六為《鎮仿古窯考》,卷七為《古窯考》,卷八為《陶說雜編·上》,卷九為《陶說雜編·下》,卷十為《陶錄余論》。其中卷首和卷尾為鄭廷桂補輯的,卷二至卷九基本上是藍浦的原作。這部書初刻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翼經堂本,由劉丙作序,鄭廷桂作后記。以后陸續出版的版本有五六種之多,而且有法文、日文翻譯本。時至今日,尚有學者出版“校注”“圖說”本,成為古今中外研究陶瓷、研究景德鎮的首選教材。

景德鎮陶錄圖說
書的刊印,不僅告慰了藍老先生的在天之靈,他的學生鄭廷桂和支持者劉丙的共同義舉,也同書一起流芳百世。
另外,鄭廷桂還有《陶陽竹枝詞》三十首存世,內容為陶瓷和本地風俗。劉丙還建造了水星閣。當時,常報火警,他依據八卦中的五行相克的哲理,認為景德鎮是火龍地,在南,他于鎮之北的楊梅墩(今第一醫院北側)建廟一座,取名“水星閣”,以克火災,廟尚有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