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碧珊
鄧碧珊(1872一l930年),字辟寰,號鐵肩子,江西余干人。幼年家貧,父是鐵匠,見子天性聰慧,即送子入塾。鄧碧珊不負父望,鄉試即中秀才。在讀書期間就酷愛書畫,名溢鄉里。
民國初年,鄧碧珊來景德鎮乙種工業學校任教。他博采各家之長,刻意要創造人像繪畫新技術,經苦心研究,終于發明九宮格,開創在瓷板上畫人物肖像之先河。九宮格用馬尾細心編織而成,大小多幅,用于相片和大小不同的瓷板,由于九官格使放大的比例達到了較為精確的程度;加之有繪畫的深厚功力,筆下人像神情逼真,惟妙惟肖。他以這種方法繪制的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徐世昌的瓷板像,曾獲得最高的獎賞。這種畫像方法,至今還在流傳。
在畫人像以外,還兼畫山水,因見瓷板上畫山水者多,便獨辟蹊徑,專攻魚藻。由于從小生活在余干水鄉,對各種魚類和水藻都非常熟悉,所以在畫水中游魚時,有時雖不畫水,卻使人感到仍在水中悠游一般,有“意到筆不到”之神韻。還用濕筆染墨,充實魚的質態和色感,使鱗片飽含水分。魚的形態著重神似,鰭和鱗刺雖不那么分明,但簡練生動,再點綴幾筆浮萍水荇,神韻油然而生。紙畫中堂畫,多為躍鯉,以示吉利。四壁條幅,多為鯉、鱖、鲇、魴。
鄧碧珊在書法藝術方面也有較深的造詣。青少年時,練過相當長時間的顏柳二體,也臨過北魏、隋唐的碑文。他善行書,兼有草情隸意,蒼郁遒勁。
民國l7年(1928年),鄧碧珊參加王琦等人的“月圓會”,成為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曾有詩記曰:
少年儒林讀圣經,中年昌水創圖形。
生平擅作濠梁興,寫幅魚兒別渭涇。
民國19年(1930年)紅軍到景德鎮時,由于執行了“左”的路線,這位曾與人寫訟狀的畫家枉遭殺害。(原作:吳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