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澤長
游澤長(1874—1922年),因個子修長,別號長(讀mang)子,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出身木雕世家。少年父母雙亡,由堂叔游世文供養長大,拜名師張進奎為師,學習泥雕技藝。其師乃明朝瓷雕大師、德化象牙白瓷雕風格創始人何朝宗傳人。由于他潛心鉆研,深得“何派”之精華,所仿作品惟妙惟肖,成為當地的名匠。清朝末年,據傳因一場賭博無錢還賬,與摯友陳山東來到江西臨川、于都一帶,從事佛寺道觀的菩薩雕塑。為發揮瓷雕專長,于民國初年來到了景德鎮,在同鄉會的幫助下,在福建會館定居,開始了獨樹一幟的瓷雕生涯。
景德鎮的傳統瓷雕受江南民間石雕、木雕影響,形體概括單純,衣紋簡練,具有敦厚、純樸、古拙的特征;其著彩又絢麗繁多,有青花、五彩、素三彩、粉彩等,紋樣也細致。為了適應模印生產和加彩方便,整個體積起伏不大,衣紋線淺顯,形體易生平板,所以有人說:“德化瓷雕重塑不重彩,景德鎮瓷雕重彩不重塑。”游澤長在研究這種瓷雕的風格基礎上,吸取精華,大膽變革,將德化瓷雕的形體豐腴、體態優美、表情含蓄、線條流暢等優點糅合到創作之中,克服了景德鎮瓷雕呆板、氣魄不足的弊病,使作品行云流水,簡練飄逸,而衣紋深刻銳利,寬容走馬,窄不納針。那一尊尊瓷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由于他的作品塑彩并重,做工細致,且形神兼備,典雅大方,商賈爭相購買,遠銷香港及南洋各地。同行們也爭相效仿,使景德鎮的瓷雕藝術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起到了質的變化。
游澤長將其瓷雕技藝除傳給摯友陳山東之外,還把何派藝術傳授給景德鎮的瓷雕藝人,曾龍升、蔡金臺、林育玉、曹文祖等都拜他為師,有“福建師父豐城徒”(曾等為豐城人)之說。他們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使景德鎮的瓷雕形成了地方特色。(原作:洪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