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如圭
鄒如圭(1879—1962年),宇潔珊,江西宜豐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經考試合格,被保送到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窯業科深造。民國2年(19l3年)學成回國,在饒州省立陶業學校任教。在此期間,與校長張浩合作,設計并建造一座八立方米燃燒室的倒焰式煤窯。民國8年(1919年)接任校長。民國14年(1925年)調江西工業試驗所。民國19年(1930年)重返已更名的江西陶業學校任校長。民國21年(1932年),復調江西陶業試驗所任主任(技士)。當年,與同人一道設計了圓形和方形倒焰式煤窯,代替松柴燒瓷。民國23年(1934年),試驗所與江西陶業管理局試驗所合并,所址遷景德鎮,鄒氏被委任技正,兼養成所的教習。民國26年(1937年),南京被日本帝國主義攻陷,鄒氏隨試驗所遷萍鄉上埠鎮,在民生瓷廠任電瓷部主任。在設備非常簡陋,原燃料非常短缺的情況下,研究并生產了大號、二號、三號蝴蝶電碗,大號、二號、三號礙子的配件以及先令、活動葫蘆等產品,滿足了非常時期的電力事業的需要。民國33年(1944年),萍鄉失陷,隨陶校重返景德鎮,在省立陶業專科學校任教。1950年,在陶專接受建國瓷的制作任務中,擔任新坯釉的試制,并在陶專小煤窯中用鐘家山煤炭進行試燒,經過多次試制和試燒,終于燒出了潔白如玉的瓷器。1954年,調建國瓷廠新廠(今宇宙瓷廠)任工程師,主持煤窯的興建和試燒工作。試燒時,出現了中間不熟的現象,原來是因方形存在火焰遇角而受阻的緣故,于是將干煙道升高了30厘米,護墻降低了30厘米,把發煙道改成斜坡度一字形,擴大了燃燒室,吸入孔的中孔改成10厘米,兩邊的改為1厘米;同時發現鐘家山煤質揮發率僅20%,火頭不高.于是摻用淮南煤。經過一系列的改進,全窯瓷器都燒熟了。1956年,以這種煤窯為藍本在全市推廣,從而結束了景德鎮千年來以松柴燒瓷的歷史。
(原作:鄒如圭之侄鄒翰芳、鄒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