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吳少樵
吳少樵(1887—1968年),安徽休寧人,在其祖父時,全家遷居景德鎮。他十歲時,曾為中醫的父親逝世,母親含辛茹苦,仍送他入塾讀書八年。十五歲時,棄學到天長錢莊學徒,三年滿師時,母又仙逝,遂孤單一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吳少樵受聘于其表兄俞鑫開的錢莊任管事(經理)。民國2年(19l3年),在震達錢莊任管事,七年后歇業,吳少樵便在其原址創辦久昶錢莊,被合伙者推為經理,自此,他便以一介商人身份活躍在景德鎮。由于他商德好,兼有學識,不久被推為徽幫代表,參加景德鎮總商會工作。

圖2、今景德鎮市工商業聯合會
民國14年(1925年)5月,上海發生了槍殺顧正紅的“五卅”慘案,消息傳到景德鎮,各界人士義憤填膺,在太白園舉行集會。吳少樵代表商會參加了大會,并在“誓為上海人民的后盾”的簽名運動簿上簽了名。會后,勸導徽幫同鄉抵制日貨。
民國15年(1926年),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興起,北洋軍閥孫傳芳部下劉寶提師潰不成軍,倉皇北逃,向景德鎮地方強索銀元四萬元,否則便讓兵士“自由”搶劫。商會被迫將全鎮商號按不動產評估出“三尊大佛”“四大金剛”“十八羅漢”,按此等級繳銀元。吳少樵奉商會之命,將錢業公會收來的銀元呈送給劉寶提的副官,此時另一部分潰兵百余人突入,持槍綁架劉部兩位副官和吳少樵以及同行的四人至觀音閣,劫去所有現款。翌日天剛亮,吳少樵在睡夢中聞到集合軍號聲,即奮身躍起,見廟中空無一人,乃偕同行等匆匆爬上廟后山坡,落荒而逃。中途聞槍聲兩響,估計劉部兩位副官被打死。吳少樵等在農戶家數日,待潰軍全部北撤后才回到家中。
北伐軍駐鎮后,景德鎮升格為景德市,商會更名為“景德市商民總會”,共產黨人陳銘珍任主任委員。不久,又發生震驚省內外的都(昌)樂(平)大械斗,商業閉市,人心惶惶。事態平息后,原商會主任委員陳銘珍下臺,商會推選吳少樵任第六任會長,吳簡廷副會長。民國17年(1928年),由于經過北洋軍閥過境的勒索,政局又多次更迭,使得市里銀根緊缺。吳少樵與市長平寶善取得共識后,與都、徽、雜三幫頭首進行了協商,決定第二次發行“臨時流動券”。第一次發行時間約在民國11年(1922年),面額為一元。這次發行的流動券面值為一元、三元、五元三種,與當時的錢幣同值,可購買任何物品,這使景德鎮又一次渡過了難關。至今,好些市民仍收藏有流動券,以作文物鑒賞。

圖3、景德鎮臨時流通劵(保商票)
民國20年(1931年),商會發生內訌,徽幫首領施維明成立“景德鎮商會臨時維持會”,都幫首領陳學乾則成立“景德鎮商會整理委員會”,這兩個山頭的對峙,給景德鎮的商業帶來了危害。吳少樵出于公心,雙方勸合,使對峙長達一年的兩個商會終于合二為一。經推選,吳少樵再任會長,名為代主席委員。一年后,吳少樵辭去代主席職務,專心經營商業。
民國22年(1933年),南京政府實行“廢兩改元”政策,即廢除以銀兩為貨幣單位,以“元”為單位發行“法幣”,意為合法的貨幣。錢莊受沖擊,吳少樵經營的久昶錢莊歇業。為了繼續從事錢業,后來向上海中央儲蓄會申請在景德鎮設立支會,招攬市民存款業務。抗日戰爭爆發后,物價上漲,法幣貶值,儲蓄業務陷于停滯。
眼看錢業無望,吳少樵轉營瓷器。民國25年(1936年),應香港瓷商之邀訪問香港。香港報紙競相登載景德鎮總商會會長吳少樵來訪的消息,為景德鎮瓷業界打開了銷路。后來他又在上海創辦中國景德瓷器股份有限公司,在景德鎮設立瓷莊,專門收購瓷器運往上海。
吳少樵非常熱心公益事業。天翼中學創辦之際,接到校長呂伯藎勸募捐資函件后,毅然將坐落在新廠、老廠之良田二十余畝獻給學校,作為辦學費用。他的兒子吳錫齡發現難民中有織布工人,便邀其表兄俞昌鼎共同創辦建安織布廠。吳少樵獲悉后,除自己投資外,還代邀上海的親友投資。
晚年,吳少樵在上海從事中醫事業,這因他的父親本是中醫師,他在年輕時就研讀過中醫,以后又在景德鎮、上海拜過名醫為師,還進學校專修一年。
縱觀吳少樵一生,愛國愛家,樂善好施,尤其是在商會工作期間,為景德鎮的商業、為景德鎮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原作:吳少樵之子吳仲嘏)

圖4、景德鎮天翼中學遺存(現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