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昌南先賢——王大凡






[日期:2012-02-25] 來源:《昌南先賢》   作者:涂翼報 陳海澄 [字體: ]

 

                             


圖1、王大凡

王大凡(1888一l961年),別名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安徽黟縣人,出生在江西鄱陽凰崗鄉村,陶瓷藝術家。

    幼入私塾,因家貧,十二歲來景德鎮,在黃煙店學徒。十四歲轉入瓷行學看色,僅數月,因體力瘦弱,無法縛舉瓷器而被辭退。后同其兄一同到姐丈紅店學徒。小大凡天生與繪畫有緣,一到紅店,就對各種彩繪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專心致志地臨摹古裝美女和種種姿態的菩薩,有時還偷著到郊外的寺廟里臨摹菩薩塑像。有一次,姐丈以為他貪玩而責打他,在搜查其身時發現一幅臨摹的關公像,威風凜凜,神采奕奕,已達到一般師傅的水平,從此刮目相看,關心他的藝術長進。

    不久,店里高薪聘請一位名叫汪曉棠的浙派名畫師,專畫美女。他用筆纖細,所畫作品婀娜多姿。大凡對曉棠非常敬佩,欲拜他為師,無奈汪氏保守吝教;而且大煙癮重,白天不作畫,子夜過后再挑燈夜戰,所畫瓷器,全部用油燈熏黑,使人無法學到他的技法。大凡主動接近他,為他打洗臉水,泡好茶,倒夜壺。有一次,汪曉棠有一件作品未完工而外出,大凡偷偷觀賞。汪氏歸來時,見大凡在自己所繪之瓷面前神迷心醉,不停地搖頭晃腦,大為感動,遂收為弟子。此后,汪曉棠不僅教他作畫,還傳授詩詞、書法、印章,從而使大凡的畫技日臻成熟。

民國初年,有一名叫周筱松的四川名畫家,他是慕景德鎮之名而來的,本想在瓷器繪畫方面作點貢獻,誰知紅店行規的保守性和排外性,使他幾乎難以立足。王大凡同其師得知后,在道義和經濟上給予了大力幫助。后來,周筱松在乙種工業學校任美術教師,大凡經常去求教,周先生不厭其煩地進行指點,有時還親自示范,并使他接觸費曉樓、沙山春、陳老蓮、改七薌等人的繪畫藝術。在先生的開導下,將先人精華融入到自己作品之中,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其間,曾舉辦“師徒友”畫展,使大凡受益匪淺。

民國4年(1915年),美國舉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血氣方剛的大凡,以新的意境,數易其稿,創作了大幅瓷板畫《富貴壽考》參賽,榮獲金獎,接著又獲政府頒發的“嘉禾”獎章,以昭其績。從此,名聲大振,與其師汪曉棠并駕齊驅。

    當時,浮梁知事陳安,組織成立瓷業美術研究社,聘大凡為副社長。民國17年(1928年),與舊友王琦等組織“月圓會”,因參加者為八大名家,被世人稱做“珠山八友”。

    王大凡不僅有高超的技藝,而且有高尚的品德和愛國思想,一生中,除吸水煙筒之外,別無嗜好,生活淡泊,也不為權勢折腰。抗日初期,許多高層軍政要員徙駐景德鎮,索畫者不乏其人。有一次,督察專員酆景福索畫,王大凡大膽地畫了一幅《楊震畏四知》,告誡為官者如若受賄,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第二十一軍軍長陳萬仞以召開陣亡將士紀念大會為名索畫,他畫了一幅《彌陀佛》,畫面一高大羅漢,旁邊一矮小童子在拳擊他。索畫者問其意,答曰:“小日本在打大中國。”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花木蘭從軍》《楊六郎出征》《滿江紅》等有進步意義的作品。

王大凡對陶瓷繪畫的另一貢獻是創造了“落地粉彩”技法,原人物傳統技法為“淺絳法”,用國產傳統顏料繪制。民國以后,外國洋彩顏料沖擊市場,它色澤鮮艷,使用方便,多為人們所采用。王大凡立意革新,創造一種粗細相間,兼工帶寫,用傳統顏料繪制的技法,使淺絳法起死回生,為廣大同人所采用并直沿至今。民國34年(1945年),為紀念獲巴拿馬金獎30周年,他充分使用落地粉彩技法,重新繪制大幅瓷板畫《富貴壽考》,使風格更加厚重、生動,線條更加飄逸、灑脫。



圖2、王大凡畫《大富貴亦壽考》

    新中國成立后,王大凡被安排在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工作,雖年逾花甲,卻精力充沛,創作了大量謳歌新時代的作品。1959年,被首批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人民中國》《人民畫報》專門撰文介紹他的業績,對作品以及陶瓷繪畫藝術方面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

                                (原作:王大凡之女婿畢淵明)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