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步
王步(1898一1968年),字仁元,號竹溪,晚年別號陶青老人,江西豐城人。其父王秀春,乃光緒年間景德鎮優秀青花畫師。當王步六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兒子回原籍居住。在鄉下,生活十分清苦,但母親還是讓兒子到私塾念書。小王步讀書成績好,而且愛畫畫,書本上,課桌上,家中的門上、墻上,隨意涂抹,意趣盎然。先生見此情景,倍加鼓勵。端陽節那天,先生親自帶他去縣城看龍船。晚上,他將賽龍船的情景畫下來,母親見他對繪畫有獨特的稟賦,決定送他到景德鎮學藝。
九歲時,王步拜青花老藝人許友生為師,五年學徒,練就了扎實的青花繪技基本功。十九歲,在“陳乾順”瓷號開始制作仿古青花。不久,陶瓷實業家吳靄生發現這棵苗子,將他聘請到陶瓷美術研究社擔任仿古青花的繪制工作。吳靄生不惜工本,只求精品。王步如魚得水,朝臨夕摹明清時期官窯名品,為其日后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陶瓷美術研究社的數年中,王步的畫藝日臻成熟,尤以仿古亂真而著稱。后來,王步致力于研究清代畫家八大山人、黃慎的技法,將陶瓷傳統精華及水墨畫的優良技法融于一體,使作品以豪邁蒼勁的氣質、簡樸雄渾的筆墨,一洗晚清瓷畫的繁瑣陋習,創造了明清以來從未有的簡練、酣暢的新風尚。那時候,仿古之風盛行,致使青花繪制者不署名,均以帝王年號為款識,王步卻突破窠臼,毅然在自己作品上署名“竹溪”,自此竹溪之名大震。
抗日戰爭期間,瓷業蕭條,王步在日本飛機狂轟濫炸的間隙里,仍孜孜以求。一次,他從正月開始,一直畫到五月,不幸全部作品毀于倒窯之中。為生計所迫,不得已改畫釉上彩繪,這一丟就是十幾年。
新中國成立,給王步帶來了施展才華的新天地。1953年,出席全國陶瓷座談會。回來后,設計創作了第一批建國瓷和出國展覽瓷。1958年,創作了世界陶瓷史上第一件高達2.06米的青花釉里紅大花瓶,五十多年來,此瓶一直陳放在人民大會堂之中。此外,還有《雙鲇魚》《雄鷹展翅》等作品留世,成為后人研究青花的教材。他本人被譽為當代“青花大王”。

王步青花梅盤
王步的藝術風格,歸納起來有四:一是充分運用和發揮工藝材料性質的特點,靈活自如地表現自己的藝術感受;二是獨特地運用青花混水技能,在一尺余的大面積中,使料分五色,淋漓酣暢;三是構圖恢弘,講氣勢,重整體,化平凡為新奇;四是格高意遠,雄厚超脫。
王步的成就,一直受到有關部門的器重,先后被吸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協理事、景德鎮市美協副主席、景德鎮市政協常務委員等。
(原作:王步之子王恩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