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昌南先賢——酆景福






[日期:2012-04-08] 來源:《昌南先賢》   作者:涂翼報 陳海澄 [字體: ]

                                 


圖1、酆景福

    酆景福(19002001年),字介初,江西豐城人。曾就讀于南昌贛省中學,畢業后,在江西省立圖書館任職,后又到了浙江省立圖書館。因與上饒人吳興縣縣長龔式農為友,遂到該縣任縣政府科長。在那里又與國民黨要員陳立夫的父親陳其采老先生結緣,經其幫助,出任湖北省南漳縣縣長。任滿后來到江西,被省主席熊式輝任命為樂平縣縣長。因有政績,被提升為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在十年專員任內,為人民辦了好幾件實事、好事。

    一、遷專署到景德鎮。第五行政區轄鄱陽、樂平、德興、彭澤、湖口、都昌、浮梁、婺源八縣,專署設在鄱陽。酆景福上任不久,就出巡各縣。他首先來到浮梁的景德鎮,對這里出產的瓷器特別感興趣,且經濟發達為各縣之首。于是,他向省政府呈請遷徙專署,批準后,于民國24年(1935年)9月遷到了景德鎮,辦公駐地在蓮花塘東側的景德鎮立中學(今市委宿舍),這為景德鎮的發展注入了政治活力。

二、拓寬前街、后街為馬路。景德鎮北始觀音閣,南至太白園,有兩條與昌江平行的古街,狹長而污穢,交通非常擁擠。酆景福下車伊始,雄心勃勃,決定將古街拓寬為馬路。當時拆遷房屋的阻力非常大,特別是南門頭一帶,商鋪林立,生意繁榮。他不怕困難,親自督陣,既大刀闊斧地拆屋,又切合實際地解決若干問題。如自江家弄至南門頭地段,最后各自退后若干米,沒有按紅線拉直,所以這段路成了S形的大彎道。之后,又連接前街,后街主要路段亦拓寬成馬路。馬路建成后,前街命名為中山路,后街命名為中正路(今中華路),蘇京家弄至南門頭段的名珠山路,蓮花塘至斗富弄段的名景福路《今人民路),蓮花塘至東門頭段的名復興路(今勝利路)。十八橋至杉樹巷段的名新運路(今解放路)。



圖2、今景德鎮一中

    三、創辦天翼中學。浮梁為望縣,景德鎮瓷業發達,但教育很落后,有的學子為了上高中深造要遠到鄱陽,南昌。民國29年(1940年),酆景福通過地域勘察,決定在新廠荒山坡上建一所中學。當時開山土木工程十分艱巨,夯筑地面的都是人力鐵滾輪。他為了工程進度快速,天天坐鎮工地,并親自同民工一起拉著夯地的大鐵輪,以鼓士氣。學校以省主席熊式輝的別名命名為天翼中學,酆景福自兼校長,聘請他的老師、曾任鄱陽縣縣長的呂伯藎為副校長,一批資深的老師到校任教。并在浮梁瑤里和城區的湖北會館辦分校,在新廠(今陶院)辦附屬小學,大大方便了一批初中生和小學生就近入學,其規模遠遠超過其他中學。新中國成立后,這所中學為省重點的景德鎮第一中學,六十余年來,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在各個領域起著棟梁作用。

四、架設中渡口浮橋。中渡口是連接河東與河西的重要港口。在清代,河西潘家疃是產瓷區,有許多坯房和窯場,為緩解渡河之繁忙,都昌人曾在兩岸砌結碼頭和增加義渡船舟。至民國,產瓷區雖已遷出,但那里的人口依然很多,它又是通往安徽,都昌,鄱陽的要道。為此,酆景福架設了一座浮橋。浮橋由二十多只木船排列江面,中間鋪木板,兩邊有欄桿。從此,兩岸來往的人群都十分方便。進入21世紀后,昌江河上已有三座鋼筋水泥橋。為此,曾一度將浮橋拆掉,老百姓很不滿意,三年后,又恢復了中渡口浮橋。



圖3、原景德鎮浮橋

    民國35年(1946年),酆景福升調江西省田糧處副處長。第二年,當選為國民黨監察委員會委員。之后,由南京去了臺灣。

    20世紀90年代初,酆景福在臺灣出生的兒子酆裕國來大陸探親,遵其父囑專程來到景德鎮,在市政協的安排下,游覽了第一中學、中山路、蓮花塘、浮橋等地,并拍了照片,帶去了瓷都人民的一片情懷。(原作:王偉、熊正瑞、程沛)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