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石凌鶴
石凌鶴(1906—1995年),原名聯(lián)學,字時敏,號遜軒,江西樂平大田村人。
石凌鶴出身書香之家。祖父石為玉,省試貢生,以縣丞候升。父親石國磬,畢業(yè)于江西法政學校,是樂平有名的律師,樂平最早的同盟會會員。母親汪紫云,書香閨秀。小凌鶴在他們的熏陶下,五歲開始讀書,即有成效。小學畢業(yè)后,考入設在鄱陽的省立第五中學。這時北京爆發(fā)五四運動,波及鄱陽后,他懷著對新文化的憧憬,熱情地投入這場運動,第一次登臺演出活報劇《火燒趙家樓》,在劇中扮演一名小丫頭。寒假回到樂平,在《勸放腳》中扮演小腳女人,演得很成功。之后,石凌鶴轉到南昌的贛省中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任小學教員。
民國15年(1926年),北伐軍進入樂平,石凌鶴便投入國民革命軍,積極參加游行、演講、畫漫畫等活動。北伐軍中有位連指導員,見他如此熱情,便送他一本布哈林著的《共產(chǎn)主義ABC》。石凌鶴閱后非常興奮,十分向望著共產(chǎn)主義的未來。第二年,經(jīng)同學季恨秋的推薦,到南昌省總工會宣傳部工作。4月中旬,也由季恨秋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5月,由上級派遣,到樂平改組國民黨縣黨部,之后,任縣黨部宣傳部部長兼工人部部長。不久,國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越來越殘酷,許多共產(chǎn)黨人被捕,有的被殺害。石凌鶴化名石頑煉,乘小船離開樂平,經(jīng)水路到達上海。11月東渡日本。
民國18年(1929年),石凌鶴回到上海,參加夏衍等人組織的上海藝術劇社,從這時候起,開始戲劇寫作生涯。因石頑煉名字被國民黨政府通緝,遂改名筆名“凌鶴”。不久,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并成為其重要之一員。這一時期,發(fā)表了長篇電影小說《四十二》,連載小說《千古恨》《玉姬的一生》。第一個劇本《血》,繼而又創(chuàng)作了《高貴的人們》《黑地獄》《洋白糖》,《上前線去》《死前的歡笑》等。其中《黑地獄》為這一時期代表作,各地相繼上演。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石凌鶴參加了轟動劇壇的《保衛(wèi)盧溝橋》的創(chuàng)作和導演,隨后又創(chuàng)作了《愛與仇》,并擔任上海救亡演劇第十二隊隊長。上海“八一三”抗戰(zhàn)中,有八百名壯士英勇作戰(zhàn),這一事跡激發(fā)了石凌鶴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通宵達旦地寫出了《火海中的孤軍》,接著又創(chuàng)作了《再上前線》《夜之歌》《鐵蹄下的上海》《保衛(wèi)浦東》《殺敵去》《軍民合作》等劇本。
民國28年(1939年),石凌鶴也輾轉到了重慶,在第三廳二科任主任科員,分管戲劇和孩子劇團的藝術指導。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兒童劇《樂園進行曲》《猴兒大王》,還發(fā)表了《烈婦》《戰(zhàn)斗的女性》《血十字》等作品。
民國31年(1942年),重慶政治氣氛惡劣,石凌鶴服從黨的安排,以戲劇視察員的身份前往昆明。在那里,生活更加艱苦,不得已先后到安寧縣中和文正中學任國文教員。后來應西南聯(lián)大業(yè)余劇團的邀請,導演曹禺的《原野》。不久,創(chuàng)辦并主持昆明青年劇社。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山城夜曲》《仇劍記》《岳飛傳》《蛇骨塔》等劇本。后來隨著內戰(zhàn)的激烈,白色恐怖日益加劇,黨的秘密機關遭到破壞,石凌鶴只得離開昆明,攜眷回到了家鄉(xiāng)樂平。
1949年初,石凌鶴前往上海,接上了黨的組織關系。原被安排任文化部電影局局長,后來還是服從了組織調遣,到江西籌備省文聯(lián)。1950年,他來到景德鎮(zhèn),訪問饒河戲老藝人,記錄劇本和唱腔,并解決了藝人們的生活困難等問題。這時他創(chuàng)作的《七巧姻緣》在景德鎮(zhèn)公演,觀者如潮。接著從景德鎮(zhèn)和上饒,選拔了部分演員赴省,成立實驗劇團,并將饒河戲定名為贛劇。1953年省贛劇團成立后,著手搶救瀕臨滅絕的弋陽腔,使贛劇和采茶戲成為最富有地方特色的劇種。從1954年起,石凌鶴任江西省文化局局長兼黨組書記。1955年省贛劇團第一次進京,演出他創(chuàng)作的《梁祝姻緣》和《木蘭辭》。1956年,石凌鶴創(chuàng)作話劇《方志敏》,代表江西參加全國話劇會演,獲編劇、演出二等獎。1 957年為明代戲劇家湯顯祖逝世三百四十周年,石凌鶴根據(jù)湯顯祖原著《牡丹亭·還魂記》整理改編為弋陽腔《還魂記》,情意真切,文辭優(yōu)美,后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成舞臺藝術片。1958年,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又將他改編的《珍珠記》拍成舞臺藝術片。1959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期間,省贛劇團演出《還魂記·游園驚夢》,毛澤東觀后給了“美”“秀”“嬌”“甜”四個字的評價。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又在廬山召開,毛澤東親自圈點石凌鶴新編歷史劇《西域行·漢宮夜諫》,很受歡迎。同年9月,他改編的青陽腔《西廂記》在南昌公演。香港一位收藏家和畫家觀后,特送畫題詩。詩曰:“會真翻作石西廂,勝似當年關董王。演到佳期甜絕處,鶯鶯始信在南昌。”此后,“石西廂”之譽傳遍全國。這一時期,他還創(chuàng)作了《南瓜記》《畫皮》《胭脂獄》《三代》《紅娘子招親》等。其中根據(jù)湯顯祖?zhèn)饔泴懗傻摹队褴ㄐΑ肥撬牡靡庵鳌?/span>

圖2、《還魂記·游園驚夢》劇照
“文化大革命”期間,石凌鶴備受摧殘,第一個在《江西日報》上被公開點名批判,隨后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下放勞動。粉碎“四人幫”以后,石凌鶴的名譽得到了恢復,移居上海,任《上海戲劇》顧問,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主席。先后出版了《凌鶴劇作選》《湯顯祖劇作改譯》《西域行》《山花插滿頭》以及詩詞集《放懷吟》等。1982年,他來江西探親,聞訊景德鎮(zhèn)恢復贛劇團,專程前來祝賀,觀看了老藝人陳桂英、王耕梅、鄒秋太、石花子、彭銀姣、程細茂合演的《轅門斬子》,并以左手書寫了“景德鎮(zhèn)市贛劇團”團名。
石凌鶴的一生,寫出了許多豐富多彩、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本,可謂江西當代的湯顯祖。 (原作:《樂平歷代名人傳》編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