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彭友賢
彭友賢(1906—1949年),號冶真,字時邨,江西余干人。其兄彭友仁、弟彭友善,均能詩善畫。兄弟三人被譽為“彭門三才子”。
民國11年(1922年),彭友賢隨兄攜弟赴上海求學,考入上海美專初師部,師從劉海粟、汪聲遠、諸聞韻、潘天壽等學畫。民國17年,又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國畫系,繼續從師潘天壽,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民國19年(1930年),與吳作人、吳之翰(吳作人之兄)、呂霞光等,同船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院,攻讀圖案及裝飾美術。民國21年(1932年)學成回國,先后在武昌藝專、北平美專任教。
彭友賢在國畫和圖案方面都有極深的造詣,善于吸收古代和現代繪畫及圖案中可取因素,融會到自己的繪畫之中。他擅長寫意花鳥和老虎。在北平任教期間,齊白石、徐悲鴻觀看了他的《松鷹》《柳燕》后甚為贊嘆,認為作品意境清新,具有獨創風格。
民國24年(1935年),彭友賢到景德鎮考察,見制瓷者過于守舊,彩繪設計方面又過于落后,于是他決心改良景德鎮瓷業,促進千年瓷都新發展。期間,在南昌探親之際,受有關部門挽留,被南昌市政委員會聘為技正(總工程師),領導設計并建造了贛江第一橋——中正橋(今八--橋)。
第二年秋,彭友賢回到景德鎮,受江西陶業管理局之聘,任美術室主任。他一方面收集歷代瓷器樣式及裝飾匯集成冊,一方面設計并制作適應現代需要的各種新式樣,以作瓷器改良之范本。他還組織了一批技術優良的畫工,給予切實之指導,以提高他們的技能。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陳毅來到景德鎮,與他多次交談,給了他事業上的極大鼓勵。隨著戰爭的需要,陶業局遷萍鄉,他率領一部分優良畫工到萍鄉,在萍鄉瓷廠繼續制造改良瓷。
抗日戰爭勝利后,彭友賢又回到景德鎮,集資創辦了中國瓷廠,矢志不渝地進行瓷業改良,親自設計研制了腳踏式陶車,使瓷工們雙腳像踩縫紉機一樣踩車作業,從而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為后來的機械化提出了制造原理。他還不斷地改良桌器、茶具、飯具器型,同時設計出形式多樣、色調和諧的圖案。凡新設計的樣品,皆被搶購一空。
民國35年(1946年)秋,省立陶業學校校長汪璠在廬山被蔣介石召見回來后,聘請彭友賢領導設計分贈盟國禮品瓷。瓷器以各式改良花瓶為主,兼有改良之中西餐具。彭友賢在自己瓷廠出品了書有“抗戰勝利”的餐具,還在一套茶具上精心繪制了吉祥圖案《龍鳳呈祥》。這茶具連同他弟弟彭友善的大型國畫《全民雀躍慶和平》,由國民政府以國家的名義贈給美國總統杜魯門。
第二年,陶校接受第二批國府定瓷,其中以贈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婚禮瓷為重點,汪校長仍以原班人馬進行設計。要求是:器型和畫面都要體現中國傳統風俗,又要為英國人所接受;制作上,要達到御窯水平。彭友賢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器型更為古樸,有康乾風韻。其中圓器部分由饒華豐瓷廠承制,琢器部分由中國瓷廠承制。在畫面設計方面,數易其稿,最后定稿為《雙龍戲珠》。這套餐具亦以中國的名義送往英國,受到英王的高度贊賞。

圖2、伊麗莎白二世婚禮瓷
民國37年(1948年),由于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金圓券貶值,中國瓷廠也因資金枯竭而倒閉。彭友賢也因身心挫傷,積勞成疾,于當年到設在鉛山鵝湖的信江農專任教,第二年四月英逝,享年四十三歲。有遺著《景德鎮瓷業技術雜記》傳世。
(原作:彭友賢之女段海群,陳海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