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屬許昌市轄區,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原始社會末期,禹在此受封為“夏伯”。禹之子啟,大享諸侯于鈞臺,即天子位,創建奴隸制王朝,史稱夏邑。春秋時為鄭國別都,稱櫟邑。戰國至宋均稱陽翟。金大定二十四年因境內有鈞臺舊址,改名鈞州。元朝因之。明萬歷三年,為避皇帝朱詡鈞之諱改稱禹州。清朝沿之。民國元年改為禹縣。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縣級)。
禹州市位于潁河上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3º03ˊ~113º39ˊ,北緯33º59ˊ~34º24ˊ。東與許昌、長葛市接壤;西與登封市、汝州市毗鄰;南與襄城縣、郟縣交界;北與新鄭、新密市相連。東西長約55公里,南北寬約47公里,全境面積1472平方公里。人口108萬人,多為漢族,回族占1.48%,還有藏、苗、蒙古、壯等兄弟民族散居境內,轄26個鄉鎮,2042個自然村。
禹州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煤炭儲量達22億噸。鋁礬土、陶瓷土、硅石、石灰石儲藏量豐富,構成了煤炭、陶瓷、建材三大工業優勢。
禹州市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鄭(州)南(陽)和許(昌)洛(陽)公路交錯,貫穿全境。加之周口至神垕鎮的地方鐵路由境內東西穿過,平頂山至禹州的準軌鐵路已經通車,使公路、鐵路和大動脈京廣、隴海、焦枝鐵路相互連接,基本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
禹州市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北部和南部為群山環繞,山前丘嶺起伏、溝壑縱橫。中部為潁河簸箕狀沖積平原,稱之謂“山丘環繞、潁川百里”。西部和北部邊境山勢最高,其海拔最高點在1000米上下,如北部邊境的大鴻寨山峰高達788米,西部邊境之大洪寨山峰高達1151米。東南部平原地勢海拔僅100米(城關)。整個地貌特征是山多、溝多、崗多和季節性河流多。禹州境內大小山峰計有913座,較著名的有近200座,以潁河為界構成兩大山系。其北岸諸山源于登封的太室山,環禹境北側展布,屬具茨山系。它西起薈萃山,逶迤向東,經二龍山,大、小龍山,天鵬寨山,石梯山,火石山至大鴻寨山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經大、小雞山,劉山,老山坪,蜘蛛山至靈山與東陘山相望;一支折向東南,經杏山、五龍山傾沒,到郭連東之狼蟲崗又隆起而傾沒于黃淮平原。潁河南岸諸山源于登封少室山,統稱箕山系。它北起逍遙山,向南經老爺嶺、角子山、五旗山、云蓋山、大劉山,折向東經玉皇山、三峰山至白塔山而傾沒。
禹州市內地貌復雜,大體可分為低山、山崗丘嶺和平原三大區。北部毗鄰新鄭、新密山區和西部連接登封、汝州的山區,以及西南部部分山區為低山區,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4%,海拔在300~900米;山崗丘嶺區在低山區之前緣,面積占全市的45%;平原區在市內中部和東部,面積占全市的41%。
禹州市境內地質構造,主要為兩對彼此平行的近東西向開闊背斜和向斜。由北及南為薈萃山至風后嶺背斜,白沙向斜,角子山背斜和段溝向斜。薈萃山至風后嶺背斜,其軸部在禹州與新密、新鄭分界處,是三市的分水嶺,背斜南翼在禹州境內。軸部出露地層為元古界絹云母石英巖、石英巖和千枚巖。前二者質地堅硬,構成了北部山區的主要山峰,如大鴻寨山、薈萃山、老山坪。南翼為寒武系、奧陶系的灰巖和砂巖,構成了北部山區較高的山峰。南翼石炭系和二迭系以砂頁巖為主,南傾,傾角緩,巖石較易風化,組成北部山區山前之丘嶺。白沙向斜是潁河流域流經之地,地勢低洼,構成禹州境區的主要平原區。角子山背斜在禹境南部角子山、三峰山和云蓋山一帶展布,出露地層主要為中石炭系和二迭系的砂頁巖,背斜兩翼北陡南緩,構成南部山區和丘嶺。西部地區地質構造較復雜,為多個短軸背向斜組成,方向多近南北向,在與汝州接壤部位出露有元古界和寒武系、奧陶系地層,多為較高之山峰,是組成西部山區之主要部分。向東則多出露石炭、二迭系地層,組成山區和山前丘嶺崗地。
禹州境內河流頗多,計有131條,除潁河、湧泉河、蘭河、清潩河外,一般多為季節河。夏秋多雨時洪峰激浪,冬春少雨則干涸斷流。河流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流去,入黃淮平原,均屬淮河水系。
潁河是境內最大河流,源于登封市境的少室山,由白沙入境,經花石、順店、火龍、城關、褚河、范坡諸鄉鎮,流入許昌縣境,境內流域面積為978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磨河、潘家河、湧泉河、管河、書堂河、扒村河和犢水河等。蘭河是境內第二大河,是汝河的北支流,其下游又稱澗頭河,源于市境內西南之烏雞泉,其流經磨街、文殊等鄉,至冀村南入郟縣境,流域面積138.5平方公里,其支流有蘭河、肖河、青龍河和呂梁河。清潩河源于市北之不過崖山,流經無梁、古城、山貨、郭連、朱閣等鄉鎮,至雷莊入長葛市境,流域面積近100平方公里。
境內屬暖溫帶季節風型氣候,日照充足,冬春多西北風,夏秋多東南風。西北風多晴天,干燥;東南風多雨,較濕潤。全年日照時間為2413小時左右,年日照率為54%,年平均氣溫為14.4℃,最高氣溫多在七八月間,平均為27.7℃。最低氣溫在一月份,月平均為0.2℃。年平均降雨量為680毫米。但多集中在七八月份,降雨量為305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6%。年無霜期為21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