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瓷藝界的杰出大家、著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張松茂先生的大型畫冊《張松茂瓷畫集》行將付梓,這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罕見的個人大型畫集,為中國藝壇留下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料,可喜可賀。
長期與我同為中國《美術報》社長的江西籍學者傅通先曾著文盛贊張松茂為“全能大師”,我看了這部畫冊的樣書之后也有同感。無論是花鳥、山水、人物,還是金石、書法,張松茂都造詣精深,成就斐然。
張松茂先生的花鳥畫筆情生動,墨趣盎然,鋪陳精妙,造型精準。尤其是象征吉祥喜慶的牡丹花,是他反復描摹的對象。在他的筆下,國色天香牡丹花厚實盈滿,婀娜多姿,清麗秀逸,妙筆天成。大型粉彩瓷板畫《紫歸牡懷圖》,作為江西省政府1997年香港回歸時贈送香港特區政府的指定禮物,傾注了張松茂的心血和濃烈情感。畫面氣勢恢弘,布局嚴謹,英霞燦爛,國色煌煌,筆墨精細,呈現一派繁榮昌盛、喜氣洋洋的景象。由此可見,他在中國瓷藝大家中擁有“牡丹大王”的美譽,名副其實。
他筆下的梅花高雅、清純、靈動、明快,多彩多姿,格外絢爛。瓷板畫《一樹寒梅白玉條》古干曲如蒼龍,勁似鋼鐵,一樹繁花晶瑩飄逸,花枝舒展疏密有致。十條屏粉彩瓷板畫《春訊》更是氣勢軒昂,變化窮奇,筆精墨妙,引人入勝。背景配以群瀑奔瀉,更顯意境高遠,令讀者感到滿目乾坤清氣,胸懷敞暢曠達。
張松茂先生的山水畫趣融神思,味縱新意,置陣布勢得心應手,山川云樹意在筆先。他的山水瓷板畫《春夏秋冬》窮理盡性,情景入妙,或煙藏翡翠,墨起干仞;或山搖劍戟,波動樓臺。他的《寒山積雪》山川皆種玉,無樹不開花,靜穆中透出雄奇,凈素里掩藏華美。
張先生的人物畫法度嚴謹,極富美感,無論是面容、體態、服飾、器用,還是環境表現和心理刻畫,都力求盡善盡美,獨具匠心。1988年至2004年,他曾先后四次創作心愛的題材、瓷板畫《三顧茅廬》,每次都融情注景,務求出新,顯示出非凡的藝術功力。瓷板畫《蔡文姬》不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將主人公“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捐棄個人悲歡為國家的內心世界刻畫得入木三分。
多年來,張松茂先生還傾盡心血,創作了一批大型瓷板畫和陶瓷壁畫,諸如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井岡春色》和他參與繪制的首都機場的《森林之歌》、江西九江的《潯陽勝景》,以及景德鎮的《古閣臨風》、《昌江帆影》等,這些作品既汲取了中國畫和民間傳統藝術精華,又融會了西畫的透視、解剖和光影等元素,畫面氣勢磅礴,布局考究,工寫兼備,筆墨細膩,敷彩艷而不俗,這些巨幅作品都是永久不朽的驚世之作。
張松茂先生高超的技藝和突出成就,源于他博采眾長,熔鑄百家;深入生活,熟悉題材;刻苦鉆研,銳意創新。
張松茂12歲開始學習瓷畫,得到聞名遐邇的“珠山八友”中的徐仲南、劉雨岑的親授,又得到瓷畫大家王大凡、徐天梅、王錫良等名師的熏陶。每有名家前來講學,他都專注聽講,廣汲透視學、色彩學等美術理論。出訪日本,在藝驚四座的同時,虛心求教,仔細揣摩平山郁夫、東山魁夷等日本名家的畫風和精髓,同時,學習西方油畫的表現手法,由此融會中外,熔鑄古今,故而功力日益精深,且能與時俱進。
張松茂始終堅持深入生活,造化自然,了解表現對象。人物的動作神態,山水的詭異變化,花鳥的色澤開謝、飛落啼嬉,一一收羅在他寫生資料中。豐富的生活積累,助他創作時厚積薄發,信手拈來,做到“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
張先生從小志存高遠,刻苦磨礪,常將豆燈伴長夜,不成氣候誓不休。成名之后依然筆耕不輟,銳意進取,因而風華常存,寶刀不老。他熱心培養下一代,言傳身教,桃李滿天下。在他培養的一批人才中,既有國家、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也有省、市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這些人才現在都已成為我國陶瓷美術界的中堅力量。
張松茂的家庭是個藝術之家。夫人徐亞風系“珠山八友”之一徐仲南之孫、陶瓷美術家徐天梅之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長子張曉東為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景德鎮富有盛名的企業家,次子張曉杰是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女兒張慧為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真可謂瓷壇“張家將”,一門藝術家。
現在,張松茂先生以出版大型畫冊來總結從藝60年來的藝術歷程和非凡業績,乃是中國陶瓷藝術界的一件喜事,特寫此短文,爰為序。
肖峰
2008年11月28日
(肖峰,著名油畫家、國畫家。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美術報》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