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979年為北京首都機場繪制《森林之歌》大型陶瓷壁畫之后,張松茂繪制壁畫的激情便一發而不可收,先后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西物貿中心、景德鎮火車站等公共場所繪制了《井岡春色》、《滕王閣詩意》、《古閣臨風》、《昌江帆影》、《百花爭艷》、《廬山駿馬圖》、《潯陽勝景》等人型陶瓷壁畫。
《森林之歌》畫作原稿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祝大年先生所作,表現的是云南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畫作意境優美,構圖復雜,色彩豐富。要把這樣一幅紙畫放成23米寬、3米高,將近70平方米面積,并由3000多塊15厘米見方瓷板組成的陶瓷壁畫,難度是顯而易見的。景德鎮為此抽調了30多名繪瓷高手組成一個龐大的工作班子,由陶院老師施于人(祝大年學生)和張松茂兩人負責指揮制作施工。
他們首先碰到的是兩個難題:一是用哪種彩繪方法在陶瓷上表現原作風貌?有人提出用粉彩方法,張松茂斷然否定了,因為他太熟悉粉彩顏料的料性,認為粉彩顏料化學成分變化太大,如此大面積的繪畫,色差不好控制和掌握,經與大伙商量,他決定采用新彩顏料繪制。
二是30多個人同時制作一幅繪畫,如何科學合理分工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效能?經研究他們30多個人按畫面不同結構內容分成6個組:樹葉、樹干、人物、動物、山石、流水各一個組,張松茂主要負責繪制人物并負責統籌監制。這樣分工合作,既不會忙亂,又不會窩工,整個工作顯得井然有序。
經過3個多月的日夜奮戰,吃住在制作現場,張松茂和制作組的同仁都掉了一身肉,對個人來說,雖然當時并沒有多少經濟報酬,甚至連復制者的名字都未能署上,但他們誰也沒有一聲怨言,因為他們人人心里都明白,這是為我們國家的對外窗口首都機場完成的一項偉大工程,是展示我國壯美山河的一項工程,也是展現景德鎮優秀傳統陶瓷工藝美術的一項工程。想到這些,張松茂和他的制作組成員們也就感到欣慰和坦然。
《森林之歌》陶瓷壁畫的制作成功,在當時的首都美術界引起轟動,各大媒體也都紛紛以顯著位置刊載報道文章,其意義不僅僅是一幅陶瓷壁畫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景德鎮陶瓷裝飾的傳統優點和獨特風格,為今后的大型瓷板畫制作闖出了一條新路。
完成《森林之歌》制作任務后的第二年,張松茂又接受了人民大會堂江西廳《井岡春色》陶瓷壁畫的創作任務,他并沒有滿足于以往多次對井岡山寫生所積累的素材和體驗,毫不猶豫地再次背起畫板重上井岡山,去進一步體驗生活,捕捉新的素材,重新審視已無數次觀察描繪過的景物,又一次帶回來大量新的寫生稿和新的體驗,然后一頭栽進創作的緊張工作中。正是由于他的精心設計制作,當一幅8米寬、4米高,描繪井岡春色的氣勢恢弘的陶瓷壁畫出現在人民大會堂江西廳時,無論專家還是領導都贊不絕口。
《古閣臨風》和《昌江帆影》是張松茂1984年為景德鎮新建火車站創作設計的兩幅巨型壁畫,各長11.5米、高4.8米,分別由2600多塊陶瓷釉面磚組成,比人民大會堂的《井岡春色》還要大。為了在這兩幅壁畫中集中表現出景德鎮的山水人文特點,張松茂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踏遍了瓷都的山山水水,畫滿了三大本速寫本,拍攝下五本影集,歷經一年多的反復構思和取景,繪制和加工,終于完成這兩幅巨作。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一位從未謀面的王先生,在看了這兩幅作品后感慨萬千,寫信給張松茂贊嘆他的非凡才藝,并為其中的《古閣臨風》壁畫賦詩一首:“高閣巍巍聳太空,松樟回護綠蔥蘢。曉煙淡漠浮群鴿,云影輕濃鎖萬峰。露舍露江原露廓,藏街藏市即藏工。構思布局真奇特,寬廣襟懷竟不同。”表達了對作品和作者的由衷贊譽。
從1994年至1997年,張松茂與日本80多歲的著名陶藝家浦上善次合作,完成了一幅高5米、寬15米的陶瓷壁畫《廬山駿馬圖》,由張松茂繪制廬山五老峰,浦上善次雕塑五匹駿馬,構成一幅瓷畫與瓷雕完美搭配的大型瓷壁畫,這在國內外還是不多見的。畫面上的廬山五老峰,形似盛開的芙蓉,山高云低,雄偉壯麗,充分表達了唐朝詩人李白的“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詩句的意境。
近20年來,張松茂先后創作完成了10多幅大大小小的陶瓷壁畫,其中除《森林之歌》是復制加工集體制作的,《廬山五老峰》是兩人合作的以外,其余都是他一人獨立創作設計的。每幅壁畫都由幾千塊面磚組成,這中間需要付出多少才智和艱辛啊!張松茂為何如此鐘情壁畫的創作呢?在他看來,壁畫這種藝術形式,最能體現我們民族藝術的特色和精神,而且表現形式多樣,受眾面廣。充分利用壁畫的優勢和特點,使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是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許正是這一點,才使得他對壁畫創作孜孜以求、情有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