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1976年8月離開工廠技術科,調入龍泉青瓷研究所,任副所長工程師,專職青瓷設計和工藝研究。龍泉瓷在長期的生產中,因為傳統力量所致,有了某種習慣定勢。就是除了注重釉水和器型外,不大在意別的工藝手段的引入和創造,計劃經濟的模式更加重了這種定勢。我出身科班,有系統的陶瓷理論和知識,因此我更多地關心科研工作,注重把一些新的工藝手段和理念帶入青瓷。

龍泉青瓷研究所舊貌

夏侯文與青瓷研究所的徒弟們
早在1970年,龍泉瓷廠的李懷德師傅根據陶瓷的鏤雕、景德鎮的皮燈和青花玲瓏,設計制作了青瓷玲瓏冬瓜龍瓶,白胎青釉,燈光照耀下玲瓏剔透,他還制作了熊貓、孔雀等品種參加廣交去,引起了日商的興趣,要求用這種方法生產日用瓷。總廠負責生產的張繼青不敢承接這個定單,因為這些東西是采用手工辦法生產出來的,不能形成生產能力,始終停留在樣品、陳設器水平。面對這個市場,張繼青又不甘心,經江西的代表點拔,想到去景德鎮取經,此時我恰在廣交會上,他便派我回景德鎮學習。
可是我這個景德鎮陶院畢業的江西人,在景德鎮卻工作得不順利,他們只接待參觀產品陳列室,謝絕參觀生產工藝,更不讓參觀生產玲瓏產品的機械設備“打孔機”。我的同學和朋友帶我跑了兩天,去了三家廠,全都如此。但我不死心空手而歸,就又到巳去過的、專業生產玲瓏產品的紅星瓷廠,這次去不找人聯系,裝作閑溜,有人要問,就用江西話說是該廠工人某某的家人。真是老天有眼,機會來了。當步行到一所關著門的車間旁,小門開了,走出位身穿浙江永康土布、面相憨厚的老人,問我在此干什么,叫我快離去,說是不好參觀。他是說者無意,我是聽者有心,就在他開門的一瞬間,我瞥見里面有人干活,板臺上堆著玲瓏產品模具,模套則在機器上。我聽這人是永康口音,便用景德鎮話自我介紹,說是廠部技術科李科長的親戚,是他領我到這里來的,現在去接電話了,叫我在此等他,一起找你們負責人……老人聽我說了這番話,立刻客氣起來,叫我到里面坐,他去趟廁所。我進去后,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腦子里快速地默記那些機械和零部件,估計其尺寸大小。沒多久,老人回來了,他請我抽煙,坐坐。當時他正在修理二光盅的玲瓏機械,又拆又拼,他一邊修著,一邊同我談家常。他告訴我,他是浙江永康人,并說車間里的大多數人都是浙江永康的銅匠,有的還在這里安了家。我則說有個姐姐在麗水,我去過永康,那兒銅匠師傅多,手藝好,他聽了很開心,也就沒有把我往偷學技術那方面想。坐了近一個小時,車間也轉了轉,心里對“二光盅玲瓏機”基本有了輪廓,關鍵之處也心中有數,于是起身告辭。我一路小跑回到旅館,立馬坐下來畫草圖,將記憶中的整機和各部件畫下來,共8個部分,109個零件,一口氣畫了11張草圖,畫好時已是次日凌晨三點,仍然非常興奮,只是感到肚子餓了,原來是昨天晚飯忘了吃。
回到龍泉瓷廠,我把情況向領導匯報,他們非常滿意,叫我做方案,向浙江省輕工業廳申報科研項目和經費,并去水康請來銅匠二名,從農機廠調來翻砂修理工季良方等三人,一起協助我工作,廠部墊出經費先干起來。歷時半年,各種模具和生產樣機試制成功,稍作調整,于1973年春龍泉瓷廠新產品玲瓏二光盅生產成功,全廠的人都非常興奮,工人們還把二光盅產品作道具拿到舞臺上表演。產品隨后在1973年的春季廣交會上亮相,日本客商十分高興,訂貨金額非常大、但由于我們剛上馬,生產能力不大,一張訂單只能是20萬件。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急迫,總廠盡全力擴大生產,我也千方百計增加花色品種。至1993年底,青瓷玲瓏系列產品共設計17個品種、23件套,全部投入正常生產出口,成為龍泉瓷廠的??瘯充N產品。“玲瓏日用青瓷”科研項目,還獲得浙江省科委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除此,我還有其他幾個科研項目,如“青瓷釉下彩”、“薄胎青瓷”和“哥弟結合工藝”、“現代哥窯藝術裝飾”等。

1978年設計制作的釉下彩壽星盤

1978年設計制作的釉下彩蓮花盤

青瓷釉下彩茶杯

薄胎青瓷蓋杯
青瓷釉下彩是利用釉下彩工藝在青瓷裝飾上的成功實踐。所謂釉下彩,就是先在胎坯上畫好花紋,然后上釉入窯燒制而成的彩色陶瓷。我是彩繪專業畢業的,手工彩繪、噴、刷等手段都不難,還有專為批量生產的貼花紙生產,關鍵是什么樣的標準合適在青瓷上運用。我在借鑒景德鎮白瓷釉下彩經驗的基礎上,用青瓷不同的坯料、釉料、色料,進行對比裝飾試驗,同時還去醴陵、景德鎮、佛山等地實地取經,大大小小試驗了千余次,最后取得可喜的效果。青瓷釉下彩一問世,在廣交會和鄭州全國陶瓷訂貨會上就大獲成功,奔馬、魚、仙桃、蓮花、松鶴、竹等彩繪圖案裝飾的盤、杯等,與青瓷的釉色和諧統一,首批訂單就有三十多萬件,出口、內銷同時上,產品供不應求。二十多年來,僅青瓷釉下彩茶杯銷量就達一千九百余萬件,產值一千七百多萬元,成為青瓷行業久盛不衰的立足產品之一。
薄胎青瓷也是差不多的經歷。自古以來,龍泉青瓷的厚重是其一大特點,因為胎厚,容易吸附更多的釉料,也就相對容易顯示出玉感的厚釉效果,釉層一般都在1毫米以上,大件器皿可厚達2—3毫米,而白瓷胎薄,釉層厚度只有0.1一O.14毫米,一般不會超過0.16毫米;也正因如此,日用青瓷除了在火車上有不怕碰撞的優勢,在其他場合,使用相對笨重、運輸不便的不足也顯而易見,因此“薄胎”的呼聲不斷。作為項目負責人,我先提出方案,設計出薄胎青瓷的產品圖紙,從器型、胎料、釉料到燒成,全面地進行研制。試驗是從竹節杯開始的,采取了諸如壓縮坯體重量,改實心杯柄為注漿空心,燒成時保持高溫一定時間等等一系列措施,薄胎達到設計要求;但釉浸不厚,不像青瓷。后改為線條杯進行試驗,由雙開模改為單開模,杯體設計淺浮雕花紋,有高有低,有凹有凸,既防止流釉,又避免釉層厚薄不均,燒成后釉色有深有淺,具有豐富的視覺效果,其坯體重量由380克減為175克,容量增加25cc,杯的腹部與底部成半透明,在不變形的同時,還減少了工序和原材料消耗,縮短了燒制時間,因而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如果說,上述兩項科研項目難度主要體現在裝飾和成型手段的反復試驗上,那么帶有革命性的努力則體現在“哥”、“弟”結合的一系列工藝的創造上。
龍泉窯自古就有兩大系統:一是弟窯,二是哥窯,產品的特征不同。
“弟窯”產品的特征是胎骨為白色或朱砂色,釉面無紋片,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最佳,豆青次之,蟹殼青又次之。“哥窯”產品的特征是“紫口鐵足”,因釉層渾厚且有一定的流動性,因此,口邊的釉經高溫燒成后,只掛極稀薄的釉層,透出略帶紫色的胎骨。“哥窯”胎骨有灰、褐、黑色三種,以黑色“鐵骨”居多;其釉色較多,有較淡的青包,也有蟹殼青色、茶褐色、墨綠色;釉面布有紋片,根據紋片的大小形態,有冰裂紋、蟹爪紋、鱔血紋、牛毛紋、魚子紋和百圾碎,尤以百圾碎著稱。哥窯產品長期使用,偶爾會出現“金絲鐵線”和“銀絲鐵線”。
哥窯的產品釉面裂紋,是胎體與釉面的冷縮熱脹系數不同而形成的“殘缺美”,也是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重要原因,這種器皿的藝術影響力很大,但它的紋片是不規則的大小裂紋,分不清紋樣和圖案。能否注入人為努力,用哥弟結合,通過繪畫手段,采用不同礦物質作色料,使它們在高溫下產生肌理變化(俗稱窯變),使之更具藝術吸引力?為了追求陶瓷藝術品更高的美學要求,我于1979年開始了“哥窯與弟窯結合”的科學研究。哥弟二窯器物的胎料和釉料不同,兩者看似無法結合,歷史上因此從沒出現過哥弟同體的產品。
1989年,我對幾種胎料、釉料及器型,進行過多種試驗,開始尋求一個既適合哥窯又適合弟窯的中間配方,作了大量的胎體和釉質的肌理研究。1990年,“哥弟”。結合的作品“石榴尊”燒制成功,它的上部口頸是弟窯朱砂胎體、梅子青釉;瓶身為哥窯的冰裂紋片。石榴尊端莊大方,既有千峰翠色,又有龜裂紋片,對比互映,自有一家氣派,因此獲得當年度的浙江省優秀產品設計獎。之后,我和女兒廖秀珍又搞了一系列工藝性肌理裝飾研究,“哥弟”共生輝全獲成功,作品“旋風的軌跡”、“紋片奇葩”,在1994年浙江省硅酸鹽行業協會主辦的浙江省陶瓷藝術設計創作評比中被評為一等獎。
在探索哥弟共生輝的科學研究中,我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不同材質的肌理和特性,在致力于現代哥窯藝術裝飾中,我把哥弟結合和象形開片整合運用于一體,使哥窯產品的裝飾更具有形象感和藝術性。這些工藝手法有如下幾種:
一用哥弟結合之法。主要是用“滾”的技法,先用白泥漿澆在模具上即刻自然滾動,面積有大有小,線條有粗有細,裝飾自然,是一種抽象藝術。
二用泥漿擠壓之法。在瓷胎上或灌漿前,在模具上用一種特制的帶管泥漿壺,用繪畫的手法,先勾勒出紋飾輪廓,然后用同樣的泥漿填平。
三是滾貼結合之法。在將要灌漿的模具上滾出抽象紋樣來,哥弟兩種泥漿自然結合在一起,待坯子取出后,再貼上需要裝飾的、有色差的圖案紋樣,燒成后主次分明。
四是綜合裝飾之法。用哥窯的坯胎,先在濕坯上裝飾一部分,待素燒后再完成全部裝飾,如同景德鎮的斗彩裝飾。綜合裝飾還有另外一法,就是在素燒后的坯上描上畫稿,剔去釉層,填上各種礦物顏料,經1300℃高溫燒成。色料與鄰邊的釉融合在一起,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窯變效果,其畫面主次分明,色調層次豐富,裝飾效果顯著,最適合盤、碟等有平面之器皿。
五是雕刻與絞胎相結合之法。哥窯瓷一樣可以用弟窯的浮雕或深刻技法,亦可用堆塑和泥條牽線等綜合裝飾法,在器皿的主要裝飾部位著色刻畫,起到主次分明,畫龍點晴的作用,但又不失哥窯之特點。
這些科研成果所產生的工藝上的變化,應該說是與時俱進的成果,也是我這個“紙上談兵”之人的實際戰果,用這些方法出品的器皿,如“紅色的誘惑”、“龍紋貫耳瓶”、“哥窯龍紋盤”,“哥窯19寸小口浪紋瓶”等,在社會上產生了廣大影響,豐富和擴大了龍泉青瓷的器型品種。
釉下彩、玲瓏青瓷、薄胎青瓷等科研項目,是申報浙江省科委或輕工業廳的攻關項目,上面撥付科研經費,合計起來不下幾十萬。在每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本著節約開支的精神,每個項目都有節余,為工廠累積了大量經費,用于企業的其他技術改造或設備更新。這也是我致力于青瓷發展的一種努力,也是與其他工藝美術大師不同的地方。1991年10月,浙江省開始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評比,由于我的出色工作,是17個評委全票通過的唯一一人。

20世紀60年代九頭春筍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