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新世紀的開初之年,夏侯文和兒子夏侯輝共同創作了一件名為“紅色的誘惑”的青瓷作品。50厘米高的橢圓形的瓷瓶上頂著一只敞口圓盤,粉青色,好似青綠的玉柱上頂著一只承接甘液玉英的承露盤,瓶身正中裝飾一長條形的紅色調的似花非花的幾何圖案,頂部盤口外兩邊也裝飾著對應的兩條暖色圖案帶,如同生命的密碼,在玉柱和玉盤中燃起生命的烈焰……
對此,全國第七屆陶瓷設計創新評比的主任委員秦錫麟先生評價:“整體造型巧妙,強調局部圖案裝飾效果,色彩對比鮮明艷麗,使作品充滿細節的可尋味度;而這種精巧的局部又自然地與簡練明快的現代造型融為一體。是由傳統轉向現代風格的轉型之作。”
這個評語很到位,“紅色的誘惑”的出現,打破了龍泉青瓷固守的傳統風格,將現代風格的造型元素融入了進來,挖掘了青瓷的藝術潛質,從而擴展了青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先鋒性的實踐意義。
它的與眾不同,一是其器型名不見經傳,是簡練明快的現代造型,二是裝飾上具有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這兩點對于龍泉窯的產品來說是寶貴的,對整個陶瓷藝術來說也是有彰顯意義的。歷史上龍泉窯產品,以日用器具(如盆、碗、碟、盞、壺、渣斗等)和文房用品(水盂、水注、筆架、筆筒、筆洗、鬲式爐、八卦爐等)居多,講求實用性,相對而言,純粹觀賞的藝術瓷品種寥若晨星。“紅色的誘惑”,青瓷釉面上跳動著紅色密碼,是紅與青的相互誘惑,體現了裝飾的魅力,本質上卻是夏侯文父子的藝術理念在青瓷器皿上的裝飾體現,他們要在龍泉單色釉的審美定勢和實用器型的定勢中,大膽延伸它們的審美價值,希望在單一的釉色中有多彩多姿的表現,有個性化的感性流露,把對生命的神秘感和對藝術的向往熱情,形象化地表達出來,因為他們的腦海中有更多的思想,胸中有更豐富的情感,讓他們宣泄……
追述這件作品的構思,可以上溯到“石榴尊”的創作。龍泉窯的產品歷史有哥窯和弟窯之分,工藝不同,裝飾不同,風格不同,夏侯文偏要把這兩個截然不同風格的產品共創在一件器物上。“石榴尊”探索成功了這—工藝手段,為“紅色的誘惑”和稍后出現的“青瓷的延伸”奠定了技術保證。龍泉窯產品是越窯青瓷系統,與汝窯、官窯、定窯和鈞窯等窯口的產品不同,夏侯文也偏偏要把全國不同窯口產品的特征顯現在一件器皿上。并且是在青瓷為主體的器皿上體現,是為“青瓷的延伸。它修長的瓶體,在棒槌瓶和凈水瓶似與不似之間,融哥窯與弟窯為一體,用傳統的刻、刮、劃、雕等技法,將其它窯口的釉色和裝飾特點貼片在瓶身上,形成抽象裝飾與造型真實的結合,使之成為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青瓷作品……
它們的出現,實際上是夏侯文藝術創作理念的實踐。作為龍泉外來人的夏侯文,他清醒地認識到,對于身處崇山峻嶺之中的龍泉窯口來說,重要的是觀念的更新,而不是手段的照舊。因此他首先追求的是創新,在這個意識指導下,講求造型的新穎別致、工藝的精致和釉色的玉感。
在哥窯的現代裝飾藝術上,夏侯文不屈不撓地致力于解決新的工藝命題,把它看做是時代賦予的任務。在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創作水平,繼承傳統而又不被傳統所禁錮,表現生活而不被生活所束縛,創新而不荒誕怪異,韻味十足而又時尚經典。

圖1、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大師設計制作的“哥弟窯結合/紅色的誘惑”

圖2、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大師設計制作的“綜合裝飾/青瓷的延伸”

圖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大師設計制作的“哥窯龍紋盤”

圖4、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大師設計制作的“龍紋扁瓶”
哥弟結合的新瓷種,以及哥窯裝飾工藝手段的創新,給夏侯文和龍泉青瓷以更寬廣的題材范圍和更新穎的造型形式。面目一新的作品屢屢問世,“龍紋盤”、“龍紋扁瓶”等作品,是獲得較高聲譽的品種。如果說它們的最大特點,是產生了融合哥窯與弟窯相結合的哥窯肌理繪畫藝術,是龍泉哥窯全新的工藝表現,而不是器型的變化,那么在“天球瓶”身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它一改天球瓶就有小口、直頸的形狀,為大口、粗頸,肩部左右系上雙耳雙環,露出朱砂胎體,雕刻一圈圖案清晰的水浪紋,使之靜中有動,從而成為全新的一種造型。這種全新的造型更適合哥弟結合的新工藝,粗獷有力,敦龐厚重,形式感強,是為充分表達工藝新手段而誕生的造型,可謂是從里到外的創新變化。
內涵的深刻性與作者的個人素質、藝術修養、創作能力緊密相連。科班出身的夏侯文自小熱愛美術,幾十年沉浸其中,有相當高的藝術積累,對陶瓷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有深刻的認識,他明白,傳承、“守舊”不應是消極的,更應該是朝前看的,傳統只能是創新的根基而不是歸屬。從文化發展和前進的方向看,任何藝術和工藝都不可能沒有與時俱進的形式要求和藝術要求,缺乏文化創新的意識和理念,文化的先進性要求也必然會大大降低。在現代社會,現代陶藝的理念和精神也是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到這一領域的,賦予它們純藝術的文化品位也是可能的和必須的。否則,表現個人精神的手工藝品也無法從根本上保持它強大的生命力。
夏侯文的特別之處,在于他幾十年一以貫之地強調創新意識,從前進的方向和發展的角度去面對、審視青瓷的藝術表現,綜觀他的所有作品,一味仿古的東西不多,“仿古那都是別人的的想法、別人的創意,說的不好聽了就是抄襲,你自己的在哪兒呢?”面對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器皿,他都會認真審視,在繼承借鑒先人優秀作品,在他們的作品創意中獲得某些啟示的同時,汲取創作經驗,總結設計規律,糅合于現代創作理念之中,加以改進或提高,這就是他的“我自為我,自有我在”的個性特點。

圖5、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大師設計制作的“龍紋貫耳瓶”

圖6、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設計制作的“梅子青/三角龍缽”

圖7、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設計制作的“粉青/斗彩珍珠瓶”

圖8、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設計制作的“梅青/刻蓮紋長頸瓶”
“青瓷三腳龍缽”,是仿古作品,是古代宮廷宴會盛放果品的用具,三足,四個弧形面,古樸大氣,夏侯文在裝飾的細節上有更生動的闡發,缽內四面紋飾精美生動,對稱兩面各為龍紋和花紋,釉面清澈如玉,成為高檔的果盤用品。“雙魚洗”的成功變形后,他乘勢而為,創新了“鳳紋洗”,盤心中央是模印露胎的展翅飛翔的鳳凰,厚重的梅子青釉襯托著紫紅色的的飛鳳,色彩對比強烈,有極好的視覺形象。另一件成功的改進之作是“盤口梅瓶”,梅瓶是瓷器中的常見瓶式,小口、短頸、豐肩、斂腹,形體修長,其口有直口、唇口等,為日用瓷的酒瓶轉變為陳設瓷的插花之用。他在這個傳統瓶形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其口沿外折呈盤形,頸略長,瓶身依舊頎長,豐肩但不斂腹,如成熟美婦,婉約怡人,瓶身刻劃花裝飾,穩重玉立,用梅子青釉或粉青釉罩面都相得益彰。
對傳統器型的改進、提高,是我國手工藝品的重要途徑,它所表現出來的靈智,反映了手工藝人的聰明之處,當然也是當代龍泉藝人需要的一種素質。但對每一個有志于光大、發揚龍泉青瓷藝術的人來說,這種淺層次的要求是遠遠不夠的。毋庸諱言,當前的龍泉青瓷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材質的張力上還沒有充分展現出它的全部魅力,在器型的創造和裝飾技法上也沒有表現出足夠豐富多樣的創新精神,缺乏對青瓷語言的概括和提升,這不能不歸咎于從業藝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不足,也就是創新意識的不足,也因此,夏侯文的努力更值得肯定和褒獎。
作為現代龍泉窯產品的從業者,不能老是停留在老祖宗的水平上,對老祖宗的東西可以“照搬”。古代的器物是那個時代的工藝和審美結合的產物,是那個時代創造者的智慧的反映,具有永恒性,烙上時代的印記,積淀成民族的、優秀的文化遺產。但文化遺產是要代代積累的,它不是床,讓人躺在上面,而是一座礦,需要人們不斷挖掘和開采,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如果只能照搬,即便是惟妙惟肖、分毫不差,也只是復古、古董化而已,我們民族的手工記憶就必然萎縮停滯,民族的智慧便不能張揚發展。讓經得住歷史和時間檢驗的器皿代代相傳,絕對不能“照搬”,因為“照搬”沒有現代文明的理念,就會讓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人只能看到老祖宗的東西,看不到現代人的努力和貢獻。
但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并不容易,創新也不是以“新”為唯一,不是所有打著創新旗號的工藝手段都具有美感或美的意識,而應以“新”為出發點,以“美”為宗旨。時代在進步,對于古老的龍泉窯產品,能否具有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器型和裝飾工藝,也需要我們與之俱進地努力。對不論是龍泉窯還是全國其他窯口的從業人員來說,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古董的身上,尋求到有文化價值的元素,繼承手工技藝,使之經典化,要體現出現代文明理念的器具特征,我們需要強調工藝的精湛與否,釉水的純正厚薄多寡,但這些都應該是在具有造型刨新能力和相適應的裝飾手段的前提之下,而不是相反。
評價我們的手工藝大師們,應該說,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不是藝術家,只是工藝手段較好的匠人。藝術家和工藝家的差距,并不在他們的手藝高低,而在于藝術精神、思想意識和相應的表達形式上,其衡量的標準之一就是創新意識的強弱和創新手段的非程式化,借用經典話語的形容,就是:“文章未必盡師古,學問重在能通今”。
古董化與經典化,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古董是昔日的輝煌,但古董化卻是以古董為唯一,往往強調唯古是美,缺乏現時的努力;經典是積淀下來的、被歷史和時間認可的作品,經典化卻不只是品味歷史,更包容當今和未來的創造,它的核心是創造,實質內涵是智慧。一個民族不能躺在以往的光環中,必須面對現實,更面向未來,用新的智慧和能力,開拓出符合與時代同步的美學載體,從而豐富我們的民族文化,為人類所共享。在實用器皿上,夏侯文所貢獻的“櫻花餐具”、“菊花餐具”、“葵花餐具”、“哥窯茶具”、“竹節杯”等,展現了新的創造和新的實用美學價值;在陳設瓷和藝術瓷上,除了“紅色的誘惑”、“青瓷的延伸”外,還有原創的“奪翠牡丹瓶”、“天球細頸瓶”、“刻花長頸瓶”等一系列作品。
“奪翠牡丹瓶”,強調的是對青瓷翠色的重鏤復雕,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集大成者。其渾厚豐滿的圓瓶上外貼三只立體花片,具有明確的造型意義,它只適合青瓷釉色的表現,邊角紋飾用手工剔地起凸,主題牡丹紋精雕細刻,細膩生動逼真,青色復青色,裝飾與造型渾然一體。既強化了造型的深邃,又擴張了翠色凝重的美感,一派春深似海的感覺,從而產生端莊圓潤的藝術感染力。與“奪翠牡丹瓶”的陳設藝術相比,“天球細頸瓶”、“刻花長頸瓶”則是通過明快的器物造型,注重陳設和日用相結合的藝術效果。它們的新穎之處在于,通過浪漫的、細頸弱腰的形體細節,追求整體的雅正風格。
同為插花之用的花器,“天球細頸瓶”瓶身如天球瓶一樣圓潤飽滿。上部長條管狀細頸,仿佛只能插支梅花或一朵康乃馨,一壯一細,一胖一瘦,上下體量對比強烈。罩以粉青釉,瓶身裝飾的幾尾鯉魚在天心月圓的清水中游弋,彌漫出靜謐的氣氛,充滿了端雅的趣味和現代意識。“刻花長頸瓶”。梅子青釉,瓶身橢圓,上有占瓶身五分之三左右的錐形瓶頸,從上至下,瓶頸逐漸收縮,在身、頸連接處又逐步放大,過渡自然,線條柔和。它的長頸上刻細長蓮瓣紋,瓶身刻盛開蓮花,修長而又飽滿,仿佛一個圓臀、細腰的豐姿綽約的女人,靜立于廣庭一角,具有古典美的韻味。這兩件新品瓷瓶,顯現了作者駕馭現代和傳統不同美學元素的能力,在它們身上,既能看到現代元素的造型手法,又能體味出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夏侯文眾多的新創器型中,“珍珠瓶”是器型別具一格,同時裝飾花樣最多的一個品種。它圓身、短頸、小平口,體積不大,通高只在14.5一16厘米、外徑在13.5一15厘米之間,小巧雅致,如同一粒滾圓的珍珠,閃耀著粉青釉色,瓶身裝飾多為刻花,圖案有金魚、鱖魚和百合等,還有點彩工藝和釉上粉彩工藝,趣味極濃,陳設、把玩皆宜。
2010年10月9日至11日,中日韓茶文化交流大會在杭州市召開之時,在分會場的友好飯店二樓會議廳里,夏侯文展示了他的青瓷精品佳作共35件,梅子青、粉青釉的各式罐、瓶、缽、盒、盆、尊、盤,高矮大小,錯落有致,美輪美奐。集中展示了他在青瓷經典化上的努力,造型新穎,釉色飽滿、極富玉感,裝飾精湛,詮釋了他關于青瓷美學的全部觀念,深受中外嘉賓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