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汝窯 青瓷圓洗
十一世紀后半期——十二世紀早期
高3.2公分 口徑13.1公分 足徑9公分 故瓷008284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詩(1786):「祗以光芒嫌定州,官窯秘器作珍留,獨緣世遠稱稀見,髻墾仍多入世求。」乾隆丙午清和月御題。鈐印二:「比德」,「朗潤」。
此件作品器底留存三枚支燒痕,底足外撇具金銀器捲足的特征。相似的標本,亦見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的考古發掘。相同的器型則散見於世界各公私立博物館的收藏中。國立故宮博物院同時也收藏形制相同,但尺寸較大者。從中或能因此觀察出北宋汝窯的產制,在形式上似乎存在某種規格化的特征。也暗示官方瓷器的生產,背后可能存在的規模與制度。
在韓國高麗青瓷的作品組群中,同時也存在與此件作品相仿的器型,透露出十二世紀韓國高麗與中國北宋窯業互為交流的情形。尤其是兩個窯口在器型、釉色和燒制方式的相似,在在顯示東亞窯業的發展存在區域之間彼此互動、影響的關系。
北宋汝窯和高麗青瓷的關系,也記載在1124年由徐兢所著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中。1123年,以「人船禮物官」身分,隨團出使韓國高麗的徐兢,回國之后將他在高麗所見所聞集結成《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書中指出「翡色香爐」正是他在高麗王宮中所見到最為「精絕」之物。而其他的青瓷多數相似於「越州古秘色」和「汝州新窯器」,一語道出北宋窯業和高麗青瓷的交流。
釉色上,此件作品和故瓷9827(圖版35)極為相似,然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卻在底部題刻的御制詩中,將之視為兩個不同窯口的產品。他以為故瓷8284是官窯,而故瓷9827卻是北宋汝窯。(余佩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