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31、高麗青瓷象嵌云鶴紋碗
十二世紀后半——十三世紀早期
高6.4公分 口徑16.4公分足徑4.2公分 故瓷11197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中唯一一件高麗象嵌青瓷。造型作廣口小足碗,口沿鑲嵌一圈銅稜,器表施青灰色釉,全器以滿釉支燒法燒制,因施釉不均勻,足底緣局部露胎。足壁極低,與底銜接處存留有三枚支燒痕,形狀近似圓珠而與北宋汝窯細小若芝麻者完全不同。
所謂象嵌青瓷,是指在青瓷器面上以鑲嵌的技法,將黑、白兩色泥填入預留的細溝凹槽之中,以呈現(xiàn)所要裝飾的紋樣。以此品為例,碗內(nèi)以白泥在底心填嵌出寶相花,弧形周壁裝飾五株折枝花果,口沿之下又加嵌一圈卷草紋。而碗外的紋飾分成上下兩層,上層以黑、白兩色泥嵌飾圓形團花及飛鶴逐云,下層環(huán)繞著底足上緣又以白泥加飾帶狀卷草紋一周。
高麗象嵌青瓷碗出現(xiàn)的年代,目前學界多半依據(jù)韓國文公裕墓出土的「青瓷象嵌寶相花唐草紋碗」來定年,由於該墓同時伴出有墓志銘,從而得知墓主文公裕卒於1159年,故墓中出土的「青瓷象嵌寶相花唐草紋碗」不僅被視為是十二世紀中葉以前的作品,而且具有作為象嵌青瓷出現(xiàn)的例證。
依次比較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典藏品,發(fā)現(xiàn)文公裕墓出土的「青瓷象嵌寶相花唐草紋碗」,碗心和弧形內(nèi)周壁以白泥嵌飾的寶相花和卷草紋,同時也出現(xiàn)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高麗青瓷象嵌云鶴紋碗」的內(nèi)底心與外周壁上。同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高麗青瓷象嵌云鶴紋碗」之黑白兩色泥并用的嵌飾技法,亦與文公裕墓出土的「青瓷象嵌寶相花唐草紋碗」雷同,而此技法也出現(xiàn)在另一件定年為十二世紀前半的「青瓷象嵌云鶴紋碗」內(nèi),甚至在韓國新安海底沈船的出土品以及十三世紀的象嵌梅瓶上,都看得到相似的作風。反映出「高麗象嵌青瓷云鶴紋碗」的裝飾紋樣,具有十二世紀中葉至十三世紀流行的風格特征。
盡管如此,若從碗形來觀察,國立故宮博物院之「高麗青瓷象嵌云鶴紋碗」,雖未若文公裕墓出土之「青瓷象嵌寶相花唐草紋碗」存在一種接近斗笠式碗,弧形碗壁的剖面斜直往上的作法,卻也和英國劍橋大學Fitzwilliam Museum收藏,定年為十三世紀前半葉,口沿向內(nèi)收縮形成斂口的碗形樣式有所不同。反倒比較接近韓國明宗王智陵的出土物。再者,因考慮到斗笠式碗、斂口碗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碗形,可能同時并存。因此,對於國立故宮博物院「高麗青瓷象嵌云鶴紋碗」產(chǎn)燒年代的判斷,則以智陵的出土物作為依據(jù)。由於明宗王卒於1202年,因此墓中出土之象嵌青瓷碗應可視為是十三世紀初或之前的產(chǎn)物,而與之相似的本院典藏品,或亦產(chǎn)燒於為十二世紀后半至十三世紀前半之間。
過去曾有學者以為此件「高麗青瓷象嵌云鶴紋碗」因相似的作品曾出現(xiàn)於新安海底沈船中。加上此碗在釉色及紋飾上,皆不若十二世紀的高麗青瓷碗來得明麗和清新,而將之視為十四世紀前半葉的產(chǎn)物。關於此,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新安海底沈船船沈沒的年代,其實與船中裝載文物的產(chǎn)制年代,并不具有絕對等同的關系。
亦即,依據(jù)沈船出土帶「辛未」年款的漆器碗和書寫著「至治三年」紀年銘的木質(zhì)簽牌來判斷,新安沈船的年代下限大約在元至治三年(1323)左右。雖然如此,此艘沈船上,同時也出土產(chǎn)燒於十二世紀前半葉的建陽窯黑釉茶盞,顯示新安沈船中亦裝載年代較早的文物。同時,新安沈船出土的三件高麗青瓷,在韓國公布的報告書中,雖然被看成是不同時期的產(chǎn)品。如高麗象嵌青瓷碗,被視為是十二世紀中葉的產(chǎn)物。而盞托和梅瓶則被視為產(chǎn)燒於十三世紀前半葉。在此之下,即使不采信韓國官方公布的報告書,亦當了解船沈沒的年代,其實與船中文物產(chǎn)制的年代或有所不同。(余佩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