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刀鑿聲里說恩師






[日期:2012-03-12] 來源:《張明文刻瓷藝術》   作者:張明文 [字體: ]

    2002年8月18日,星期天。電話里又傳來濃重而親切的聲音:謝謝淄博的老朋友、新朋友,因有別的活動,這次淄博國際陶博會我就不去了。順賀博覽會開幕,預祝首次全國刻瓷大獎賽取得圓滿成功……他就是我的恩師石可先生。

    我早就聽說石可先生這個名字,只知道他是青島市文聯主席和青島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不過那是在六七十年代。我真正見到石可先生,是我干了刻瓷這一行以后。28年前,我第一次拜訪石可先生是在青島的一個居民區里一所普通的三間平房中——取名未了齋

    先生一米八八的身高,每出入房門時都要側身俯首,引得我欲笑又止。在臥室門旁,陳設著一尊他親手制作的木雕送子觀音,簡陋的床榻上橫臥著一方晝夜相伴的八角石,一面白粉墻上懸掛著他在不同時期的書畫,落款處或曰石可、或曰石奇石大可石可無……后來他移居濟南任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和省政協委員之后,我才知道他坎坷的從藝之道。

    石可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就是一位木雕家,翻閱《中國木雕紀程》便知;先生是一位石刻家,翻閱《魯硯初探》便知;石可先生更是一位瓷刻家,讀一下《夾竹桃集》便知。原山東省委書記高啟云,極具戰略眼光,在與石可先生書信交往中曾講刻瓷要發展為工廠化制作,非淄博莫屬。

    那年我在青島與石可先生只接觸了10天,談及刻瓷,先生用傳統的語言口授給我6個字——“點線面、黑白灰,在近40年的求藝路上,這6個字成為我一謀頂萬兵、四兩撥千斤的創作法趣與情理。

    現已78歲高齡的石可先生仍是精神矍鑠,身板硬朗,風致儒雅。每年暑期從濟南回青島老家小住,他和夫人郭慎娟女士(作家)至今以詩書為樂,桃李盈門。趙樸初先生曾贈詩曰:我號無盡意,君號未了公,多才學不厭,制研夸神功,方圓不自器,妙趣無人通,上追六千載,下逐現代風,師古又師今,虛懷脫畦封,祝君康且健,事業無有窮。

    在石可先生的書房里,新掛起一幅行書中堂:捧讀華章實喜人,箴言論語古今根,中華自古多才智,漢石浮雕魯樸存。作者是中國詩詞學會學術部主任、大學中文系教授江樹峰老先生。

    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即將開幕,首屆全國刻瓷藝術大獎賽緊鑼密鼓;每每百花綻開,心曠神怡之時,人人都不會忘記那些傳道、授藝、解惑的恩師。

                                                             刊登于《淄博日報》

                                                                2002.8.30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