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松齡故居西南lO公里處的昆侖鎮,有一個群山環抱的工廠。昆侖山的桃李山果;禹王山的蒼松翠柏;東笠山的黃荊樹根;孝婦河的潺潺流水,猶如地處仙山瓊閣之中。鐵路與公路兩條主動脈干線,給工廠增添了生機。它就是中國陶瓷工業的大型骨干企業、輕工外貿系統陶瓷出口專廠——山東淄博瓷廠。
刻瓷藝術是淄博瓷廠的特種藝術品。自1975年以來,刻瓷作品多次被選為國禮饋贈外國元首。1982年在慕尼黑國際博覽會榮獲金質獎章;1983,“山川”牌刻瓷榮獲國家最高榮譽銀質獎章;1987又參加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獲得綜合發明金質獎章。隨著陶瓷業的發展和工藝美術創作的繁榮,刻瓷藝術相應地升華到誘人的地步。并以它獨有的藝術語言,與其他兄妹藝術同步闖進了歐美藝術殿堂,從而形成了中國刻瓷山東淄博流派。
關于刻瓷,歷史文獻記載不多,相傳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剝玉,由于出現了精質瓷,文人雅士或詩或文寫于其上以玩賞自娛,為了保持墨跡的彌久恒新,便用刀在瓷面上刻劃出文字的輪廓外形,這就是我國早期的刻瓷。另據《古董鎖記》記載,江西景德鎮也出現過類似的刻瓷。其實就實物而言,清代鼎盛時期的一代書法篆刻宗師鄧石如先生早有在瓷上刻字和刻印的作品傳世,若再廣義一此追溯到4500年前的龍山文化,在淄博磁村出土的黑陶、白陶胎上就有刻劃的花紋,但都是在燒制之前的泥胎上面手工刻劃而成,其工具多是些木、竹、鐵器之類,藝術上的可取之處不多。
刻瓷,就是在質地堅脆、光潔的瓷面上用特制的寶石刀具、合金刀具刻鑿出人物、肖像、山水、花鳥、動物、書法等各種作品。中國畫的筆墨氣韻,篆刻藝術的金石趣味,均可用千變萬幻的刀法表現出來,其效果是任何繪畫藝術形式不能模擬的。
淄博刻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造型大方、色調柔和的色瓷,有光華朗潤、青脆欲滴的魯青瓷,有高雅華貴、光亮潤澤的高石英瓷,有質地細膩、光燦瑩潔的骨灰瓷,更有古雅樸潔、渾厚莊重的寶石炻器等等。經過刻瓷藝術家的潛心探討,廣覽博取,在總結前人傳統經驗的同時,又創出不少新路子、新技法。其主要特點是構圖立意嚴謹、因材施藝;以嫻熟的刀法取勝,作品有濃郁的情趣;題材不落俗套,不拘泥古人。人物刻像著意夸張,生動自然,融中西繪畫為一爐,使人像趨于現實,美于原照。刻瓷作品多次作為國家禮品饋贈巴拿馬總統、伊朗國王、英國首相、美國總統、泰國王及女兒、前西德馬克思故居博物院、西歐藝術展覽中心、貝多芬廣場等等。
淄博的刻瓷藝術家曾先后赴前西德、美國、日本、法國、瑞士、新加坡、中國香港等處作藝術交流和示范表演,博得國際藝術界人士的高度評價。美國田納西大學藝術系教授馬蒂森先生說:“刻瓷給人以直觀的美、聯想的美、變化的美”;新加坡慕施美有限公司
盛明發先生說:“寥寥數筆,情趣高雅,金石書畫無不在內。”不少作品被國外藝術品收藏家重金珍存。凡來淄博觀光旅游的外國客人,無不以索求一件刻瓷藝術品為悅事。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刻瓷是一門化殘缺為神奇的藝術,方寸之間有大干世界。隨著陶瓷業的興隆,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刻瓷藝術又在探求情、理、法、趣中邁進。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不只升華到歐美藝術殿堂,也一定進入“尋常百姓家”。
刊登于《山東旅游》
1988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