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鈞瓷窯變藝術的本質及特征
有關鈞瓷釉科學技術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當時鈞瓷標本匱乏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早期的研究和發表的胎釉化學分析結果數據很少,彼此又缺乏共同點,不能使人們對鈞釉化學組成的特點有清晰的認識,無法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許多學者發表了很多有關鈞釉研究的文章,為科學分析總結提供了大量的實驗分析數據,揭示了鈞釉的化學組成的特點和顯微結構特征,提出了鈞釉乳光藍色和窯變現象形成機理的新見解。
一般都認為,鈞釉的乳光狀態和窯變現象是構成鈞瓷獨特藝術美感的兩個關鍵的外觀特征。乳光狀態是指鈞窯那種象青瑪瑙或蛋白石一般美麗的天青色半乳濁狀態。這是所有鈞窯系釉都具備的共同的特征。乳光狀態不僅能使鈞釉產生一系列由淺到深的藍色,而且還賦予它們一種玉石般含蓄的光澤和優雅的質感,減少了釉面玻化而帶來的浮光;窯變現象是指鈞釉的乳濁度和色彩發生復雜交錯的流動變化而形成的自然現象。銅的引入豐富了鈞窯乳光藍釉的色彩變化,紫、紅、藍、白交相掩映,給人一種大自然瞬息萬變美的感受。鈞釉乳光和窯變現象賦予鈞瓷特殊的藝術美感是與鈞釉的化學組成和嚴格的燒成工藝密不可分的。鈞釉在化學組成上的特點是三氧化二鋁的含量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高。尤其重要的是鈞釉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磷、鈦、銅、錫四種。鈞釉在化學組成上的特點,對于形成鈞瓷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化學組成上提供了保證。從釉的液—液分相理論看,分相與否首先決定于釉的化學組成和燒成冷卻制度,也就是鈞釉的液—液分相所引起的乳光藍色是由鈞釉化學組成上的特點和特定的燒制冷卻制度決定的。釉中較低的三氧化二鋁和一定數量的五氧化二磷的存在是引起鈞釉分相的內因。五氧化二磷/三氧化二鋁比值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比值是控制鈞釉分相發生的兩個最敏感的化學因素,也是控制鈞釉乳光效果和窯變效果的兩個關鍵因素。五氧化二磷含量和三氧化二鋁含量的微小變化,或者其他成分的一定數量的變化,都可能使釉完全喪失其美麗的乳光效果和窯變效果。鈞釉特定外觀效果對其化學組成變化的敏感性,特別是對五氧化二磷含量和三氧化二鋁含量變化的極度敏感性,使鈞釉的配制極難掌握。鈞瓷窯變成色的關鍵還在于燒成難度大,不少人稱鈞瓷是“火神”、“火藝之冠”、“火的藝術”,因為鈞瓷是在1270℃——1280℃強還原氣氛下燒成,其燒成過程中要經過氧化氣氛、還原氣氛的轉化,才能形成鈞瓷的色彩。鈞瓷燒成溫度上升和冷卻較為緩慢,這一方面對于冷卻過程中液—液分相現象的進行無疑是有利的,一方面是產品燒成時間長,增加了燒成控制的難度。這是因為鈞釉的主要著色劑的呈色對窯爐內氣氛變化特別敏感。窯爐的結構、還原時間、氣氛的濃度和純度、燃料的選用、窯工的操作、季節乃至天氣的變化等都會對鈞釉的成色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禹州陶瓷界曾流傳著“要想窮,燒鈞紅”、“十窯九不成”的說法。這些都說明鈞瓷燒成難度是相當大的。北宋時期,禹州的鈞窯工匠們在科學測試手段缺乏,設備非常簡陋的情況下,在地下挖個土質窯,應用當地原材料,就能有效地控制鈞釉的化學組成,巧妙地利用燒窯期間火焰性質的變化,掌握工藝過程中復雜而微妙的影響因素,燒制成五光十色、絢麗多彩、十分誘人的窯變釉。其高超工藝,不僅在我國陶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罕見的。
鈞瓷經過燒制,得以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惟妙惟肖地顯示出來,出現具有特殊美感和藝術情趣的瑰麗色彩和流紋。青者若藍天;月白勝美玉;紫者或象透熟葡萄,或似怒放玫瑰;紅者或如盛開牡丹,或深紅海棠;藍紫相間,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片片紫浪,絢麗多姿;紫紅相映,如瑩潤瑪瑙,凝厚深沉。鈞瓷的這種窯變藝術改變了歷代青瓷那種一覽無余的玻璃質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為一體,創造出五彩斑斕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精品。
鈞瓷研究者用儀器觀察,發現古鈞釉異常復雜,大體上分為四層:靠近胎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與天青釉的結構相同,藍色層的上界呈變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狀,釉面下有許多氣泡;第三層是紫紅二色相互交錯的不連續層;第四層即表面層,是整齊均勻淡藍色的銅氧化層。由于釉層里上浮的氣泡對不同色層的攪動作用,從而形成上述這種特殊斷面結構和絢麗多彩的外觀:有的青如藍天;有的紅似朝霞;有的在青色背景上彌漫各種紅色流紋,像雨過天晴泛紅霞;有的在紫紅色背景上布有藍白絲的流紋,酷似峽谷飛瀑;有的青、藍、紫、紅諸色交錯掩映,宛如多種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有的像大寫意的山水畫,潑墨而就;有的像海市蜃樓、仙山瓊閣;有的像玩猴、俊鳥;有的像人物景觀,飄逸虛幻頗具神韻,遐想無窮。真是觀之如景,入目銷魂,使人百看不厭,鑒賞不俗,余味不盡,陶醉入迷,而愛不釋手。
鈞瓷在燒制過程中,因釉層厚和燒成溫度等原因,出現多種窯變流紋,進一步增強了釉面裝飾效果。比較常見且為人們欣賞的是蚯蚓走泥紋、淚痕紋、兔絲紋等。
蚯蚓走泥紋是鈞窯釉的一種最美妙的自然窯變流紋。《飲流齋說瓷》說: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放紋,垂流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紋。《陶雅》和《陶說》對此也有類似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