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窯生產的宮廷指令瓷器
在“清室繕后委員會點查報告”記錄里并見于“兩院”收藏的鈞窯瓷器中,除尊、花盆、盆奩、三足洗等陳設瓷外,尚有為數不多但制作頗精致的盤、碗、洗、瓶等器。這些器物在“鈞臺官窯”遺址中有的不曾見,有的所見極少,顯然不是“鈞臺官窯”的產品。這些器物產自何地呢?六十年代故宮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者對河南禹縣古窯址做了調查,在距神后不遠的劉家門采集至燒制出色的帶把洗,折沿碟等器;在苗家門(上白峪)的采集品中有碗、盤、碟等器。這些瓷器制作水平很高,碗是滿釉的,盤底部裹足支燒,釉質瑩潤,釉面平細。(引自《河南省禹縣古窯址調查記略》《文物》1964年第8期。)這些特點與“兩院”收藏的單柄洗、折沿盤、圈足碗等器物的胎、釉、造型和工藝特點相一致,據此推論“兩院”收藏鈞瓷中精致的宮廷生活用器當是距神后不遠的劉家門、苗家門的民窯為宮廷燒造的貢瓷。調查禹縣古窯時,還在幾處堆積層內發現了不少素燒過的半成品,這種素燒方法正是建立于后的鈞臺官窯相承使用的先素燒、后釉燒的二次燒成工藝的前身。這正說明,在“鈞臺官窯”建立之前,離神后不遠的民間窯業的制瓷技藝已有了相當高的水平,被朝廷著重指令燒造盤、碗、洗、瓶等類宮廷日用瓷,也燒制少量的花盆之類。徽宗時艮嶽造,各地奇花異木集運東京,種植花木的盆、奩及室內陳設器皿的需要量急劇增加,建立一處專造作坊已勢在必行,朝廷抽集到劉家門、苗家門等地的民間窯工,在禹縣城北門內的“鈞臺”建“官窯”燒造宮廷陳設用瓷。當說“鈞臺官窯” 是在發達的民間窯業基礎上建立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存傳鈞窯瓷器中既有鈞臺官窯燒造的尊、花盆等類陳設品,也有禹縣一帶劉家門、苗家門等民間窯為宮廷精造的盤、碗等類日用品。它們雖然產自不同性質的“官窯”與“民窯”,但都是宮廷專用品,從廣義上講當可統稱為“官鈞”瓷器。它們出自九百年前的窯工之手,在那幽雅、凝煉、絢麗的美釉中閃爍著窯工們智慧的火花。
【此文出自《河南鈞瓷汝瓷與三彩》(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輯,紫禁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