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傅振倫《鈞窯瑣談》
鈞窯是一般所稱宋代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禹縣神垕鎮,方山區、花石區、八卦洞、扒村等處。因縣志有夏禹鈞天臺,故稱鈞窯(俗稱均窯)。劉錦堂《續皇清文獻統考》實業門卷九作禹窯。其地在北宋屬潁昌府陽翟縣,金朝大定廿四年(1184)改名鈞州。以神宗諱翊鈞,萬歷三年(1575)避帝諱改為禹州,故今日瓷學專家稱窯器造于北宋者名陽翟窯,以造于南宋時期的金朝瓷器始稱之為鈞窯,清末人或稱禹窯。按洛陽唐代墓出有天藍小杯,下白峪窯址出有唐花瓷拍鼓,可知禹窯似始于唐代,至宋而大盛。它的胎骨很細,性堅實,體略重。胎質有白、灰、黃、紅等色,以白者為上品。釉兼備眾色,有海棠紅、硃砂紅、豬肝、馬肺、玫瑰紫、梅子青、蔥翠青、天藍、米色、墨色——諸種。釉色初以天青為主,色重則為藍,后人稱為天藍。其因窯燒者而變綠或紅紫者,世稱窯變。收藏家最貴胭脂紅,有“鈞窯掛紅,價值連城”之諺。據輕工業部高級工程師劉秉誠同志說:“銅紅釉呈色機理,目前尚未取得一致認識。若從光吸收來看,主要將是膠體CU2O粒子著色。于較高溫度并在還原氣氛下,CU2O,因粒徑和濃度等差異,同時若干膠態銅也可以不穩定比例并存,從而導致出現某些不同色調的紅色。SnO2有利于形成CU2O。在一定的條件下,P3+似有助于分相。”(見傅振倫《朱——陶說譯注》中《古窯考.鈞窯倏》87頁,輕工業出版社,1984年)。明代霧紅瓷,似由仿鈞紅紫而出。
鈞窯紋片有蚯蚓走泥紋或密點菟絲子紋,或以為鈞瓷用調和法配釉,不用汝、官龍泉等窯的研乳法,顏料和釉汁不能十分融合,經火而現出離合狀態,所以有這種現象。又有人以為這種蚯蚓走泥紋或沮痕乃是由于釉層在窯燒過程中,在低溫時發生裂紋,在高溫時,其粘度較低的部分,流入空隙、填補它的裂紋而形成的。鈞窯釉層特厚,胎骨中含有大顆粒的石英,上釉前經過素燒,更能促成裂紋和縮釉等現象。(文物商店同志說:“鈞釉捫之很平而內現粗紋,其垂之直立者名淚痕,屈曲蟠折名蚯蚓走泥印是鈞瓷的特點。”)
鈞窯器形,以菖蒲盆最好,又有坐墩、爐、觚尊、方瓶、蓋罐等式。器底有數目字者以盆,奩配套的識別。有人說:紅紫器是奇數,青藍器是偶數。說不可靠。解放后出土品,數字有多至“十”者。近來出宋元器又有鈞釉青瓷,白底墨花,加三彩,綠地黑花、白釉雕花、黑釉等品。
鈞窯自北宋以來,歷代燒造不絕。明朝于景德鎮官窯之外,也在此和曲陽、磁州分設官窯,制造宮中粗器。民國間還有民窯燒造。前故宮博物館院古物館客源薛希倫,禹縣人,曾贈我新燒三足爐、尊、缸、筆捵等品,古香古色,頗為可愛。
明末人方以智《通雅》載:“鈞州有五色,窯變則時有之,報國寺觀音,窯變也,”按清朱彝尊《日下舊聞》則以為此乃景德鎮窯出品,明神宗李太后得之,懿旨命供于報國寺內。今考:報國寺即慈仁寺,在北京宣武門外下斜街,寺內有唐開元經幢,久佚。光緒庚子(1900)八國聯軍侵擾北京,縱火焚燒寺廟及古松。這座“窯變觀音”為清宗室慶寬據為己有,后歸于張翼,今流落國外。說見柴桑《京師偶記》及鄧文如《骨董瑣記》。因有關鈞窯掌故,故連及之。
河北南宮縣城(嘉靖時廢)古城內唐普彤塔,我曾在塔上撿到大批天藍瓷片,釉色瑩潤可愛,似宋元制作。北京亦有發現。蓋鈞瓷產量大,也大批運銷華北各地。英國人既喜購買青花,也喜鈞瓷。1935年世界各國收藏我國的歷史和工藝美術品,在倫敦皇家學會博令頓大廈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整個第五廳都陳列鈞瓷,有故宮博物院所藏宋鈞窯窯變蟠桃核筆洗一件,其內部釉色為天藍,外部為深紫,瑞典皇太子(今國王)和英人大維德各有類似之器一件,同時陳列大維德藏品已載《大維德藏中國瓷器畫譜》,邊緣刻字四行,曰“西王母,賜漢武帝,”曰“宣和殿”。曰“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記”,曰“愛閑(或作陶)老人手制”。當時,鑒定家或以為是宋器鈞窯,或以為是明代宜興窯。按《博物要覽》論鈞窯說:“近年新燒,皆宜興砂土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等,但不耐用”之語,而這三件天藍釉瓷器,究系何代何窯所造,已難判定。不過鈞窯有仿自宜興窯陶器者則是事實。
英人喜收購鈞窯瓷,清代末年有高姓者,在北京西郊燒造鈞瓷,但胎質粗松,不及真鈞瓷的精致堅實,英人所買去的仿制品,稱之曰“軟鈞”。
英籍猶太裔尤莫代波拉司喜藏我國銅瓷陶玉,其中有精美的宋元厚胎瓷器如鈞瓷等,1912年英人莫累,化驗了它的胎釉,測定其燒成溫度,而加以仿制,能用1350-1400攝氏溫度,仿造宋代鈞瓷,也暢銷一時。
(此文系傅振倫先生遺作,1985年7月20日撰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