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經二路的濟南綠寶石藝術陶瓷館由愛好收藏的老濟南朱東明在4年前創辦。“當你收了很多不可多得的東西,比如創作者已經去世或多年看不到這么好的東西,就想把它保存下來,積累的東西多了就有了開一個館的打算。”朱東明說,2012年正值濟南市建設“百座博物館”,他就借此向社會開放了現在200多平米的陶瓷館。


像朱東明這樣的民間收藏家開辦民辦博物館的,在濟南已有不少,例如小廣寒電影博物館、宜和居博物館、古陶瓷博物館等。另外,還有許多企業、協會創辦的博物館,如宏濟堂博物館、濟南奇石館等。民辦博物館藏品涵蓋范圍較廣,總體來說,以陶瓷、書畫、玉石居多。
博物館藏后院地下室少人知難參觀
通過走訪一些民辦博物館可以發現,濟南多數民辦博物館基本都免費對外開放,但開放時間卻不一定,部分需要提前預約。如經二路的宏濟堂博物館位于藥房后院的一個地下室中,因平時參觀者不多鎖著門,需告知藥房工作人員開門才可參觀。近日,齊魯晚報記者在文化西路的聚雅齋美術館看到其同樣鎖著門,位于燕子山西路的宜和居博物館則因為內部事務當天暫時無法參觀。
去年,濟南市文物局公布了百座博物館名錄,涵蓋公共、行業、民辦三種類型共178座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其中民辦博物館有60多座,對于目前這一數量有無變化,濟南市文物局工作人員稱,由于百座博物館建設工作已結束,沒有最新的統計數字。
博物館名錄中在冊的不足十家
憑借自己20多年對陶瓷收藏的愛好,陳玉泉5年前在市中區創辦了濟南古陶瓷博物館。“一切都是按照博物館的標準來的,有展櫥、射燈、庫房,一、二、三級文物都有。”陳玉泉說,現有1100平米的博物館展出的藏品有幾百件,包括自己收藏的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窯、元青花、明代宣德官窯等各個年代的陶瓷藝術品,但直到最近,他的博物館手續才辦下來。
“目前,濟南多數民辦博物館其實都沒有辦理準確意義上的博物館手續。”陳玉泉說,他在申請時需要由市里報到省里文物部門,省里文物部門批準再去民政部門注冊,開辦條件是需要300平以上面積、300件以上藏品,注冊資金是10萬元。

記者發現,雖然濟南有百座博物館,但其中真正由文博部門記錄在冊的卻不多。近日山東省文物局公布的2015年度山東省博物館名錄中,濟南民辦類博物館只有近十家,和百座博物館名錄中的數量差不少。對此省文物局工作人員表示,去年《博物館條例》公布之前,要辦民辦博物館需先經過文物主管部門許可,再去民政部門辦理注冊手續,簡化程序之后變為只要符合民政部門注冊條件,就可以到省文物局備案。
“可能還有些民間博物館不清楚這一政策,所以沒來備案,但只要民政部門同意,是具備實體的獨立法人,且博物館的運行符合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我們就不會太多干涉,是支持他們對外開放的。”省文物局工作人員稱。
技術缺乏、場館小擋了發展路
在調查中,民辦博物館尤其是個人博物館因承擔房租、安保等壓力,以及缺乏專業技術人才而面臨著運行困境。對于沒有場館和資金支持的民間博物館來說,創辦者只能靠其他收入來維系。“辦博物館最大的壓力是房租,面積大一些的話,燈光、裝修、消防都得花不少錢,還有文物修復保護方面的支出。”徐玉泉稱,目前博物館里的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工資發放都靠他自己在別處開店的收入。

朱東明稱,他的博物館雖然房子是自家的,但受制于面積過小,這些年收集的上萬件藏品平時只能展出幾千件,其他的就只能存起來。“如果辦一個博物館還要租房子,很難堅持下去,像我這么小的面積一年也得交20萬元。加上基本的水電費和員工工資,如果沒有其他經營收入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博物館的日常開支也是靠一樓藝術品的經營,但這個市場也是時好時壞,難以捉摸。”
位于燕子山西路的宜和居博物館,600多平方米的展室里陳列著1000多件字畫和陶瓷,是由愛好收藏的畢宜和老人的女兒畢如春在2014年創辦的。“原來這里是我父親的畫室,他自己收藏了很多書畫和瓷器,很多藝術學院的學生來看過,感覺它們跟市場上的不太一樣。父親生病后想讓更多的人能看到這些東西,就讓我申請開設這樣一個博物館。”畢如春說。
“一開始沒想到辦博物館這么難,尤其是后期維護,要考慮安保、展柜維護、房間空氣濕度等種種因素,修復技術更是缺乏,種種開支只能依靠我自己,好在周圍有很多親朋好友一起幫忙打理。”畢如春說,她也期望日后政府能對民辦博物館多一些支持,尤其在技術方面能給予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