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窯遺址
一、內丘的來歷
早在六十花甲子的時代,人們都說“人活六十古來稀”。在當時的社會里,各方面都不發達,農業生產很落后,非常貧窮,糧食產量養活不住當時的人口,所以帝王下令,人活到六十歲,視為廢人,能吃不能干,為國家做不了貢獻,就是不死,也得活埋。
在當時有些人味的孝順兒女們,為父母修筑了墳囚,將六十歲的父母老人活活的葬進了土囚,留上一個透氣空,不定時的送一些飯菜,為父母充饑,有的送不上來,六十歲的老人饑寒交迫,一怒之下,將送飯的雙耳罐砸去雙耳,象征著有兒無兒一個樣。所以現在土丘中出土的瓷罐大多數沒有雙兒系,在我們內丘縣存在著三個土丘集中點:一個是西丘,現在的西丘村,西半丘嶺地帶。二是中丘,即現在的縣城所在地。三是東丘,即現在的中疙瘩村附近?,F在的內丘城,即是過去的中丘,根據地理位置定的地名。

中馮洞村民王海增老師向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講述邢窯的事兒
二、邢州瓷窯的發源地
為什么邢窯坐落在內丘?因為內丘有豐富的瓷土資源和釉土資源及河流水溝的水資源。邢窯多建在河流兩岸,以利于用水制泥的方便。邢窯是自西向東發展的,最早漢代、隋代就在中馮洞的窯兒臺燒制黑陶和隋代瓷器,而且隋瓷的釉光非常美觀漂亮。
到了唐代也在中馮洞的窯兒臺和村北的北臺燒制大量的陶瓷,有官窯和民窯兩種。民窯燒制的比較粗笨,而官窯相對制作要求非常嚴格,器形的制作非常精致,燒制的器物非常細膩光亮“盈”字和“翰林”款式更是漂亮至極。收藏家都知道邢州白瓷“白如雪、嫩如玉、聲如磬”的美稱。邢窯址都在今李陽河兩岸,以現在的北大豐村西北的狼溝橋邊,到中馮洞村窯兒臺,村北的北臺至雙流洞的南臺一直到縣城的西關村西行、南關及縣禮堂四周一大片,在城東的茅家溝和四里鋪村也有窯址發現。特別是中馮洞的窯址和縣城四周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和窯具、瓷片等,而且品牌花樣不可盡數。以唐三彩、七彩、陶佛、陶馬、陶俑、駱駝以及各種瓷器等等。足以證明邢窯白瓷發源于內丘縣。


王海增老師在窯址現場畫圖講解他所見過的邢窯瓷器上各種“盈”款的款識
三、中馮洞村的來歷
早在四百年前,此村并無人煙。后來,來了王李兩個氏族,王家氏族先到,在河溝的南埝挖窯洞居住。李家是今西邵明村的一個小爐匠到此村做小活,看中了此地,在河溝的北邊挖窯洞居住,后來蓋起了房屋,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戶人家上千人,取名洞上村。
在明代王家居住在內丘北光村,現在的實驗小學是王家的祖業地,在明嘉靖年間王家出了很多官吏。如:王宗周是河南滎陽縣知縣,次子王彥民是嘉靖年進士,擔任兵部尚書,總參議主事專職,其妻嚴鳳英是帶兵女都督。另外還有幾個知縣和舉人秀才等就不再說了,后來看中了此地風水,就來到此地居住。


王海增老師帶領去村外的窯兒臺,文保碑雖已臥倒,也是古代燒窯的風水寶地,地表還能看見有少量標本。
洞上村有三個土臺,每個臺都有十幾畝大,而且都像龜形,排到在一個直線上取名“三連龜”,也是風水寶地,東臺有幾個唐代墓葬,中臺有漢代墓群和漢窯址。西臺(即今的窯臺,以前叫要兒臺)是隋唐的窯址(即邢窯)。為什么叫“要兒臺”呢?這又要從燒瓷說起“唐代燒窯很迷信,窯主、工匠供奉老君,財神等神靈,在燒窯是進行祭奠儀式,而且在村莊買貧苦人家不滿12歲的男孩祭神,扔到火里被活活燒死,說這樣燒出來的釉瓷才漂亮美觀”,所以人們都叫此臺是要兒臺。其實是燒了骨灰增加了窯內的鈣,改變了氣氛所致,并非神顯靈,后來大多都燒一些大牲畜的骨頭,增加了鈣質,降低了熔點。

內丘茄子窯 王海增畫圖
四、窯的建設
在唐代的邢窯,一般有饅頭窯、悶窯和茄子窯等多數都是就地挖坑制窯,這樣能充分保持溫度。饅頭窯和茄子窯大多燒制瓷器,而悶窯一般燒制白陶、紅陶和灰陶。饅頭窯形如圓饅頭,而茄子窯形似一個長柄茄子,在內丘173工地出土了一個茄子窯,寬2.50m、長4.80m、燒火口寬1.20m、煙道坑深1.20米、四個出煙口0.25m的見方。在燒制過程中,一般分四個階段:
第一是薰坯,小伙和文火。
第二是待坯完全加熱后提升火力。
第三是武火猛燒至1200-1300度,但也要根據坯的耐火力和釉土的熔化度看火候。
第四是涼窯,待釉燒化后?;饹龈G10-15天,過早出窯就會出現炸瓷和崩釉。
一般在燒制過程中采用煤炭和柴草相結合的辦法。開始使用煤炭,因為碳火短耐持久,適用于文火久戰,后期武火時。則適用于木柴,因為木柴火長,上溫快使窯體整個溫度迅速提升。


王海增老師陪伴觀看當地資源豐富的釉礦
五、選材
在燒制陶瓷時需要各種土質和釉土,為保證燒出好瓷器,則需要好的材質。
第一.制陶,燒什么顏色的陶器,則需要什么樣的陶土,有白陶、紅陶、桔紅陶和灰陶等。制出的品種很多,有佛像、人像、動物器具等,多種多樣。
第二.瓷土,選料比較嚴格,尤其是白瓷的選料和釉料,弄不好料,則出不了好瓷器。邢窯有細白瓷、蛋殼瓷、粗白瓷、青瓷、黃釉瓷、黑釉瓷、醬釉瓷、綠釉瓷、三彩、七彩等。什么樣的器物,用什么樣的料土,又分高溫土、低溫土、釉土、高嶺土化妝土、堿土、鈣土、鉀長石、鈉長石、綠長石等等。這里所說的綠長石難得,永固崗的綠長石資源被破壞,綠長石好像翡翠,透明透綠,燒出的細白瓷瑩青發嫩,細白瓷則采用綠長石和納石,其它釉色采用鉀石。太行山出的納石白嫩無雜質,屬于極品料。
天然黃釉土和配制的黃釉,燒制的釉色有很大差異,唐代邢窯多采用天然原料。
六、邢窯器物
邢窯器物繁多,有碗、盤、高足盤、杯、罐、瓶、盆、缽、硯、盒、盞托、盂、彩釉陶等等。在當時的社會里,人們把瓷器分成了身份的高低。有貢品,高官貴族用的帶款的器具。有平民百姓用的粗略器具。當時把黃釉叫做黃金,白釉稱作白銀,隋青釉為紫金等;黃、白、紫是貴族的用品,黑色、醬色等器物為百姓所用。
當時中國發明了瓷器,屬于高科技產品,出口國外,后來通過宗教來往,傳入了西方各國,使瓷器在世界發展起來,邢窯瓷器在世界各國也享有很高的名譽。
2016年5月 王海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