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參加過多年的野外田野考古,從十年前的學生時代開始到現在繼續文物工作,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在考古工地上,多則半年,少則數周,專業長進無多,積累經驗些許。考古是一項嚴謹的學術工作,在繁忙的發掘和室內整理工作之余,在此總結學生時代田野考古實習的趣聞軼事,稱之為“綜合癥”。

膚黑牙白
不管你是天生麗質,還是粗獷豪邁,在進入考古工地之后,都會出現最終的結局,清一色的黑。雖然大多佩戴統一購置的草帽,愛美的女生也會戴各種顏色的帽子,但裹得再嚴實,擦再多的防曬霜,日積月累的陽光還是會透過帽子把所有人都曬黑,有時候一天的日曬也會讓帽帶子在臉上留下印記,我們稱為“一道白”。人一旦皮膚黑,就會把牙齒襯托得無限白,這黑與白的強烈對比,是田野考古工地的鮮明色彩。

狼吞虎咽
剛參加田野考古都會比較靦腆,尤其是吃飯的時候。頭幾天吃飯,出于矜持或沒有體會到工作的辛苦真的不太餓,都是吃得很少,剩下很多。做飯的阿姨會感嘆是不是她做的飯不好吃。但是在一周之后會發生大逆轉,幾盆菜上來,大家爭先恐后、風卷殘云,再也顧不上矜持,不吃肉的女生也開始嘗試肉的味道。一般兩個月下來,大家的體重都會上升平均五斤出頭。這是短暫的田野考古工作形成的定點吃飯良性循環的結果,如果是長期在工地也就未必了。工地上一個人稱“亮亮”的技工老師,在工地奮斗20多年,除了被風吹掉了幾根頭發,體型一直不變。這猶如寺院清修的長期野外工作,讓他的身體得到了錘煉。

酒精考驗
某人說:“不是你不能喝,而是你不知道酒的味道。”某人又說:“不是你不能喝,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酒量到底有多大。”這個某人可能是工地上最愛喝酒的人,要不就是偶爾來工地慰問同仁們最能喝的那位。酒可以消解疲勞,酒也可以促進情感,實踐證明酒量是練出來的。幾乎每個工地都會因為喝酒給別人起外號,既有霸氣的八大金剛,也有美麗的五朵金花。如果實在不能喝,那就只能以多喝果粒橙來代替,喝酒的沒吐,喝果粒橙能喝到吐的還真有。

風花雪夜
荷爾蒙的分泌成為正值青少年的雄性尋找異性的原始動力。據前輩們講,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工地上的民工年輕人居多,有相貌極好的大辮子姑娘,遇到年輕的學子,試想在狂野的鄉下,在封閉的考古工地中,在上工收工的鄉間小路上,走著走著,就走得很近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愛情的種子,在手鏟的發掘下萌發了。這些美好的傳說想想也是醉了,可惜都是過去的事情,一去不復返。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考古工地的民工主體已經是五六十歲的爺爺奶奶。究其原因,一是工資低,二是現在的農村幾乎沒有年輕人了。外援無果,只能自力更生,田野實習之后回去倒也能促成那么一兩對。

觀天象
這應該是歷史上的事情,現在手機網絡的發達,隨時可以查看天氣預報,了解最近的天氣情況。反正在工地上時刻關注天氣,成為我們的習慣。曾經在一個工地上,連續奮戰29 天不下雨,沒有雨就每天上工,在工地上抬頭看天邊的云彩,極度渴望飄來一片烏云,下個及時雨,然后土黏黏的,放工半日。越是盼望的事情,越是不容易發生。長時間的上工,也是一種煎熬,就像用慢火攤雞蛋餅一般,非要烤得外焦里硬。你看到我抬頭,我是在看天象;你看見我歪頭,我還是在看天象;你看見我低頭,我是累了。

學術論壇
我們當然不是去考古工地吃喝玩樂的,我們是來學習的,是第二課堂,是具體實踐。領隊會不定期給我們上課,講田野考古知識,偶爾還會邀請專家來講座;學校的老師會陪著我們,給我們解答遇到的各種問題;熟練的技工老師在工地上親手指導工作,從一個探方到另一個探方,身影飛舞。我們自己會以遺址,村莊來命名形成的一個個學術論壇,如鷺鷥墩論壇、老壩劉論壇等。多年后這些論壇的QQ群,成為大家討論育兒方法,教育孩子經驗的好地方。

與民同樂
考古工地上的民工猶如我們的家人,不同的探方內會安排工作能力相當的男女搭配,讓各探方工作都能正常開展。民工特征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直接影響到本探方的實際工作。有次一兄弟探方內分配的民工之前是個木匠,他的探方就成為范本,那地層刮得油光發亮,那探方壁鏟得跟拉了標尺一般。人是感情動物,長時間的相處,讓大家互相了解,并建立情感,熱情的民工們會從家里帶好吃的分給我們,他們會操心起來噓寒問暖。再后來,經常是深秋,隨著落葉,田野發掘結束,離開工地的時候,一些阿姨會哭哭啼啼拉著女生的手。就此一別,可能永不再見。

后遺癥
從田野考古工地回到學校不久,寢室的幾個兄弟在議論完了班花之后,突然一個兄弟說,他想小花了(小花是他探方民工的一條狗),這下拉開了大家的思緒,我們懷念掛在梨樹上的內褲和外套齊飛,懷念那顆幾個兄弟輪流施肥的歪脖子柳樹,懷念那口黑黝黝的可以冰鎮啤酒的老水井。又一天,體育課上,一兄弟在小石子操場一邊走路一邊用腳驅開每一片石頭磚瓦,不時撿起來一片,嘴里還念念有詞:“這片沒有繩紋,素面……”